在创作之初,我深入部队,走访一线官兵,取得了很多真实素材。虽然军人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在部队生活过,但我要求剧组的所有部门在这部剧上做到“真实”。为此,主人公扮演者郭晓东特地去保定151旅体验生活,设身处地感受部队的严谨和纪律。同时,美术部门和服装部门也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和纪录片,力保在场景和军装上不出现一丝纰漏。在拍摄中,我们有两位军事顾问,随时纠正现场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为了真实呈现这十年的军事改革历程所做的工作。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场戏:军改后,政委王文涛因为重型合成旅的组建,不得不离开部队。他在告别会上有一段五分钟的独白,声泪俱下地吐露了一个老兵对自己所在部队的万般不舍。因为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军队必须改革。这涉及到30万军官的转业,30万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30万个实实在在的军人。王文涛说出了军改的意义,也说出了这一代军人必须做出的付出和牺牲。我认为这是军人精神的伟大传承:上一代军人上战场保卫国家,这一代军人守卫和平、保卫人民。延绵不息的军人精神,正是《砺剑》单元想要展现的题旨。
《砺剑》单元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题材宏大壮阔。十年强军背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军改,等我深入了解其历程,才知道自己是如何不揣浅陋。军队的内行人也为我们捏了一把汗。这是第一部反映十年强军军改的作品,经过了总局、军队政治工作部、八一厂、军事研究单位、协拍部队等单位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帮助,剧本数易其稿,成片十数次增减剪辑……这次创作,投入了无数人的心血。
军改是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军事发展大潮中的主调,要想让这些主调形成雄壮优美的乐曲,描绘出奔腾大潮的万千气象,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创作者就要认真地构思谱写每一个乐章——不仅要有思想性,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性。因此,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知道笔下的人物在想什么、做什么,提取他们身上的亮点和细节进行细致地艺术编织,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
主旋律创作应秉承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关注当下,切中热点,反映时代精神。《沙漠之光》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是对新时代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巡礼。创作过程中,我们通过走访光伏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到中国光伏行业从无到有,直至发展成为国际领军者的历程,其中的种种故事和成果令人振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截至今年,中国已同150个国家建立合作,这便是《沙漠之光》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我们没有直接去展现“一带一路”的宏伟成就,而是选择以小见大,聚焦援外建设者和当地留守少年等普通人,从生活中淬炼原型人物的奋斗经历,借助当地留守少年胡尼的视角,展现光伏电站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小人物的故事讲述国家的大成就,每个人都是主角,共同见证、创造了中国的光辉成就。
为了更贴近剧中人物,我们的拍摄场景,演员的表演,服装、化妆、道具都尽量生活化。比如,主场景西乡镇派出所的主楼曾经是真正的派出所,其中的羁押室、审讯室、办公室都是真实的。拍摄正值七月份,武汉每天都是将近四十度的高温,为了还原自然的生活质感,我很少要求化妆给演员擦汗、补妆。所以,“汗流浃背”也是我们这部戏的特点。在如此难熬的气温下,剧组的伙伴们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战胜了一切困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拍摄,让我十分感动。
为了让剧情更真实、人物更接地气,我们做了数月的准备。无论是学习通信技术的原理,还是实地采访一线研发人员,我们都在努力将这个领域的知识化为己用,在了解技术全貌的基础上去设计情节、安排台词。仅仅在编写大纲阶段,我们就打磨了四稿,几经修改最后才呈现出现在的效果。有一个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刻,沈屹在开始实验时,始终拿不到达标的数据,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和专家确认技术细节,并现场修改,最终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未来已来》最大的亮点是真实。我们力求真实地展示研发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让他们不再是一个个符号化的英雄模范,而是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身边人”。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可能真实地展示出在“5G方案成为世界标准”的历程中,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创作的过程,也是我和男主角沈屹共情的过程。越是往深处挖掘,我越是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当家庭责任和工作使命同时压在身上,很多人都会陷入两难,但沈屹最终还是选择了工作,咬牙坚持,一遍遍经历挫折、寻求突破。我相信这样的人物也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共鸣。
国家发展历程中许多行业的细节故事,很多观众不了解也没有机会了解。我们的作品可以为他们讲述,让观众去体会和感受十年光阴中我们生活水平的飞跃和社会面貌的巨变。《未来已来》中,小到沈屹和樊星父女关系的和解,大到国家5G事业的突破,都在故事里得到了圆满的诠释。我国的科技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有很多故事值得深入挖掘,蕴含广阔的创作空间。
请想象一下,一群互不相识的人突然封控在一个商厦里,他们怎么吃喝拉撒睡?怎么解决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怎么处理和陌生人的交流和摩擦?《坚持》就是在呈现疫情之下的琐碎日常,没有悲欢离合、大起大落,有的是一群普通人一起克服困难、度过封控的故事。虽是“一地鸡毛”,却充满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慰藉。这是对后疫情时代的真实记录。
《坚持》单元最大的亮点是真实地反应时代和生活,通过人们对于疫情的反应,体现出大家共同抗疫、同舟共济的决心,尤其是基层社区干部传递出的关怀和力量,让我非常震撼和感动。
女主角谭静,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疫情防控工作者。作为社区主任,这三年来她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每天24小时都在跟疫情相关的事“滚打缠斗”。但是面对突然被封控的情况,她又会如何面对?我想这个问题不只是谭静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于是在创作的每一个进程中,我都在设身处地思考着谭静的处境和心情。
时至今日,生活因为疫情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我们都可能会遭遇像剧中人物一样的处境,这是对我们生活和内心的考验。困境突然降临,我们还是要为防疫工作负起责任,每个人都要有坚定抗疫的信心,相信我们最终能够战胜疫情。
通过对《我们这十年》主创团队代表的专访,我们看到了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一个个具体的“我”来构建集体的“我们”,从而使得“我们”立体、丰富、深刻,“具体化”的表达让时代精神具有代入感和共情力。《我们这十年》在这方面的探索令人印象深刻,于故事选材与叙事方式上,是近几年主旋律创作的又一进阶。
《我们这十年》因多元的故事内容而更具广度,辐射关照到更多普通人的心声,也为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带来不少可借鉴的经验。从具体表达到宏大主题,从生动到厚重,剧集由此折射出时代之光,自然铺展开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瑰丽画卷。
剧集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故事仍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