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正伟
主演:白志迪 吴迪 孙苏雅 恩美 阿斯卡 汪永贵 姜守志 王冠淇 宋春 王宇晨 张山 肖光旭
简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书记因病离世,无数林州儿女自发组织悼念活动,细雨中,场面沉痛肃穆,感人至深…… 当初参与修建红旗渠的石天林队长已经成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从新闻中看到这一幕,他想起曾参与修渠的那段难忘岁月,一时百感交集,于是立刻带着孙子栓柱从大洋彼岸飞回故乡林州,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寄托哀思…… 重返林州,一路骑行,石天林终于见到了曾经的故人铁锤,却也又一次揭开了两人跨越几十年的恩怨,深藏心底的秘密也逐渐揭开谜底。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危险正在一步步迫近,这一次他们还能像几十年前那样安全脱险吗……
详情
奉献和牺牲值得敬佩,但不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的蛮干只能让人反感。全片最让人尴尬和反感的地方就是市长动员搜救队这一段(尽管旁人给出合理建议,但我就是不管,我就是要喊着口号迎头蛮上)。冒雨救人这段和几十年前四人进洞救水蛋儿一样令人尴尬。同样的对于叶儿的死,也是同样的令人无语。电影拍摄无意义镜头过多,就这才勉强凑成90分钟的电影。演员演技同样尴尬,令人印象的两个场景: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老人对服务员说想听家乡话,在听到后又用标准普通话说着好;叶儿用普通话说这林州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同样不时插入的英语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给领导说咱们红旗渠精神国际化吗?)。红旗渠精神令人敬仰,可这种平光伟正的电影只能用来给领导们自我感动,如果不是可以不上夜自习我估计十分钟都不会看。
昨天看完之后,左边的小姐姐觉得有点感动。然而,我并不觉得,塑造石天林形象的故事并没有一定的价值,只是看见了莽撞。
无话可说😶
红旗渠的精神不是靠说的,而是需要体会感悟的,实话实说这是一个消费情怀失败的作品。
完全没宣扬出红旗渠的精神,全片重点完全不对!最适合拍这个电影的人其实是赫尔佐格,全片只要拍造渠全过程,不需一句煽情、回顾的矫情话语。要贴合观众,就在开头结尾设置现代的场景,开头老人给熊孩子外国孙子回顾往事,带孙女去中国演讲,结尾是孙女受到表扬,熊孩子孙子也改变了性情。
包场所看,实在太尬了,生生把一个浪费公共资源营救不负责任的老人的故事凹成了当代红旗渠精神,使人无语……
精神代代传
立刻带着孙子栓柱从大洋彼岸
当时修渠的各种艰辛以及渠的巨大意义表现出来的不多,所以导致对红旗渠精神解读的不深、不能感动人,更不够让人印象深刻。红旗渠这条渠建成的本身就给全县人民生活用水以及灌溉带来了极大便利,它孕育出的精神更是10余万外出建筑工人的内心支撑,这些没有任何的表达很是的可惜。电影的配乐和主题曲是非常好听的,感觉这可能会是《推车歌》之后,我们县另一首朗朗上口、家喻户晓的歌曲了。最后说一下看电影的历程,略曲折。先是限行,到了夏县县城发现不能去电影院看,于是买了第二天运城市区的票,结果导航巨不靠谱,找了好久,一度都以为自己被支付宝骗了才最终找到。放映室里果真还是我一个人包场,检票的还问我:这个电影很好看吗?为啥就是一个人也要来看。我很自豪的回了句,因为这是说我老家的事情呀。对于家乡的自豪感挡不住。
红旗精神,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