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为了这短片和姐姐吵了一架。我没被感动到,她感动了。我觉得这片子有明显的宣传导向功能(且恰饭的姿势很不好看,甚至很不负责任),而她不确定。
开篇长大的女主经营着一家小超市。超市井井有条得像个样板间,妈妈带着小朋友上学前买早餐,和女主很熟悉。
类似的生活也是女主的童年。但对其他小朋友来说小超市是乐园,于女主更是还是家。
接着引入:当时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外出打工,把儿女留给爷爷奶奶。(没有使用留守儿童这个词)。但女主的父母“因为经营这个小店,我的爸爸妈妈一直都没有出去。”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怀疑和不适,因为逻辑上连不上。经营小店,爸妈就不出去,这地板底下是藏着金银宝贝吗?并没有藏,片子后面可以看出,家里收入不高。客观来看,劳动力都离开了,当地消费能力肯定是要受损的。这个小店看起来也不是什么百年老店,非要守护住的那种。
所以,这家小店的魔力到底在哪儿?前面可以看出,这家小店的招牌一如既往,叫做“童年小卖部”。感不感人,老板是为了当地孩子的童年,才安贫乐道的!这点,我没法接受。把人物没来由地拔得太高了。
当然,这点没在片子里点明,所以可能是过度解读。但不管怎么解读吧,反正“因为经营这个小店,我的爸爸妈妈一直都没有出去。”,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接着,小胖男孩由爷爷带着来买东西。男孩对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语气不耐烦(哎知道了),草草挂了电话,可能是想表现亲子关系的疏远。但即使朝夕相处,孩子照样有可能对父母不耐烦的,而留守儿童更多的是1.对父母极度思念、渴望2.非常生分,乃至客气。但片子并没有选择把这一块烂疮疤展现给观众看。小男孩更像是城里娇贵到有些骄横的小皇帝,不像留守儿童。
男孩的爷爷询问远方子女几时回来,说车票不好买,摩托回来也不安逸(处处表现在外打工的消极面)。但打工能赚很多钱,直面家里经济条件,女主爸爸还是动摇了。他和女主妈妈商量盘店,出去打工,女主交给爷爷照顾。女主听到后愤怒地扎破一个店里的气球。这里,女主还是像城里娇惯的小公主。前两天看讲贫困孩子组成天才班的长文,里面有一句“当父母忙成这样,家里的条件是这样,那父母爱不爱孩子,陪不陪孩子,就没人关心了,不会有人说起或想起。”(非原句)
我看到扎气球,第一反应是这女孩很可能会挨骂,而不是一家人心平气和地走回家。其实让父母训斥女儿两句并不过分,生气了就破坏家里资产,养成习惯还了得?但片里没有,我猜可能是想表达父母对女儿有所愧疚,愧疚到即使女儿挑战父母的权威,父母也无所表示。仅代表我个人,觉得这里父母的愧疚不至于此,只让我看到了使劲浑身解数,让人回归老家的努力。
女主的小伙伴们得知店要关了,为了保住“童年”,自发疯狂购物阻止。这里的紧迫感(大家都怕慢一步,就会失去这家小店)感觉是硬拔的,让人觉得不至于吧!这些任性娇纵的小孩把小卖部围得水泄不通,买得不亦乐乎。你们维护“童年”花的钱,还不是外出打工的父母挣得吗?你们的父母,也是为了挣这些钱才不得不离开你们的。态度到底在哪里?
总之,爸爸明白了女儿的心,不打工了,一家三口快乐地放烟花。(朋友说觉得爸爸在打工返家的同乡面前说守着小店守着家挺好,是在强颜欢笑自我欺骗,有点好笑)之后成年的女儿子承父业,守着小店守着女儿。“父母年纪大了女儿还小,我想我【应该】陪在他们身边。”这应该是要打天下打工人的脸吗。
总之,很烦这片子!当初大家出去打工,难道是因为无所谓亲情不喜欢孩子吗?既然不是,为什么现在要用这些去引导大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