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我最近看的《你好,未来人类》,
在五个国家,探寻教育和科技的融合。
点击上面蓝字,就可以看哈,一集不到40分钟,倍速更快。
片首有一段话说得很好:科技社会瞬息万变,而教育却长期一成不变,我们正在用19世纪的体制,20世纪的知识,来教育21世纪的人才。
现代社会,如何融合教育和科技呢?我罗列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画面,如下。
英国的一所公立小学,是教育改革中的“电子先锋示范学校”。
3~11岁的孩子,几乎每堂课都在使用电子设备:电脑、平板、虚拟眼镜、健康手环……
生活课,学生和农场主人视频连线,直接向农场主提问:小猪吃什么?鸡蛋怎么孵出来?
天文课,学生用虚拟现实眼镜,看月亮。
人体健康课,学生用平板和投影,了解五脏六腑。
体育课,学生带着计步器,记录运动次数。
这些计步器是六年级的学生自己编程和设计的。
五年级的历史课,学生们通过3D打印防空洞,体验和复原历史。
六年级的读写素养课,学生们自拍视频,彼此在视频下留言交流。
学校还会举办网络安全大会,请孩子们思考如何让互联网变得更好。
在网上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的好恶、兴趣、观点、愿望和想法,但是没有人有权利在网上伤害别人或者散播仇恨。千万不要接受任何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或者其他东西。学会保护自己,不要透露隐私。
以色列的人口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却诞生了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是谁?
孩子们回答:物理学的科学家和研究员。
幼儿园校长说:
我们从2011年开始STEAM教育。
孩子们从两岁半开始学习物理课、数学课、英语课。
一个4岁的孩子,每周都会上这些课程,这些全部由非常有天赋的老师教导。
每个老师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
比如你们看到的物理工程师,他有40多年的教育经验,并且拥有耶路撒冷大学的物理学硕士学位,他是真正的科学家。
密涅瓦大学的创始人和校长说:哈佛大学教物理的课程,和全世界很多大学是一样的?一样的物理定律、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大纲。那么,名校和其他学校的区别在哪里呢?
密涅瓦大学在全球7个城市设有校区:旧金山、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柏林、海得拉巴、首尔、台北。
80%的学生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辗转前往每个城市。
教学目标个性化,注重实践方法,在全球不同文化中积累实践经验。
学校没有教室,只有学生公寓。
老师线上教学,小班为主,教学模式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对老师身在何方没有要求,因此学校邀请了各专业顶级的专家来授课。
美国私立大学的平均学费是一年36810美元,像耶鲁一样的名校,达到5万美元一年。而密涅瓦大学通过网课和最少的基础设施投入,把学费降到一年不到1.4万美元。
在肯尼亚的一所小学,小学生大多数来自附近的平民窟,生活非常贫困。
学校配备了电脑教室,两个小学生只能共用一台电脑,学校每个月需要支付4000块钱的电费,常常拿不出这么多钱。4000块钱的电费差不多是一个贫困家庭4个月的工资。
而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学校环境了。
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还有一些爱心人士建造的桥梁学校。
校舍由简易的铁皮和砖块搭建,孩子们共用教材。
为了解决老师水平不足的难题,老师们都配有一个小平板,平板内置教师指南。每堂课,老师按照平板上的指南来进行教学,指导学生。
因为网络基础设施差,只有上课的时候,老师的平板才能联网。
电也不能保证供应,老师们定期坐大巴去附近的充电站给平板充电。
有一款游戏叫做《中国式家长》,模拟了中国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从孩子刚刚睁眼,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游戏就会显示孩子距离参加高考还有多少个回合。
家长每个回合都要选择如何安排孩子时间、上什么课程,还要接受无数大考小考成绩单的打击。
玩到最后,你的孩子可能会取得录取通知书;也可能压力太大,崩溃了。
游戏在设计的时候有两个数值:父母满意度和压力。
这两个数值此消彼长。
不能保持平衡,游戏就挂了。
是不是挺值得一看!
我一直觉得教育纪录片,有意思。
特别是这种去不同国家溜达的,既有出国旅游的轻松感,还能长见识,多好!
推荐:
去年挺火的《他乡的童年》,
几年前引起过讨论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体验中式教学》。
【点击蓝字,有相关介绍】
咱轻轻松松的坐在屏幕前,就能了解别人家的娃在干啥。
这种了解并不一定全面,但至少避免了自己成为井底之蛙,说不定还能打开新的教育思路呢。
嗯呐,还是那句话“没有完美之法,常葆自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