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原文首发在公众号:苏禾的理想国,欢迎关注 :)
1
一个月前看了姜思达采访春夏的那篇文。
一个月后的我脑海里仍然时不时地浮现出春夏那张很素很倔强的脸。
姜思达问她,“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呢?和别人一样安安稳稳的不好嚒。”
她说,当然不行。
“为什么我们要做自己,
我们为什么反叛,
为什么追求自由,自信,去追求美。
因为我们不能掌握的事情非常多,
不管是被别人影响的,
被环境影响的,被生活,被自然。
抛开这些我能做的就是现在这一点点。
我离开了这一点点,那我是谁呢。
茫茫宇宙中,我与你又有什么区别呢。
就是因为你是你,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喜欢你。
我觉得这很重要。”
春夏说完这段话,镜头切给了姜思达,一个遮掩不住的,欣赏的,懂得的笑。
就像小时候看书看到很喜欢的段落,哪怕是很长的一段话也能很快地背下来。
这段话在我的字典里大概就是过目不忘的类型了。
2
那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在国外和国内的区别感受。
后来想想,也许最大的差异是在国外你更像一个个体。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背景,喜好,在社会规则中这些差异被尊重和试图被理解。除去工作和政治,在生活上不会有他人干涉或评价你的种种选择。你穿成什么样子走在大街上,也不会有人向你投来猎奇的目光。
而在国内,你更像是一种群居动物。所有的现象都是以趋同的形式席卷而来,比如网红的审美,比如婚姻观,比如商业电影,比如各种风靡一时又迅速被取代的种种。
我想这种价值观的绑架最好的例子是圆桌派里大众对老徐和对俞女神的提问,为什么不结婚,对独身主义者的想法。老徐淡定地回答,我从来都没有说过我是不婚主义者,如果你觉得婚姻对你来说是幸福的,那么我真诚地祝福你。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只是有些在国外很自然轻易的选择,在国内需要异常艰难的挣扎。
没有对错,也不存在绝对。也许这种在外自由的感受是表面的,我们大概始终都没有融入国外的主流生活中,所以我们边缘化的自由潜藏在他们绅士风度的表面之下。
美国越来越两极化富人和中产阶级矛盾,在特朗普和希拉里大选的时候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互相不理解。我们校区做为中部唯一一个红色支持希拉里的板块,在特朗普当选之后第二天的课上,一个教授上课的时候用到了trump这个单词(也是上升的意思),然后他停下来说,不行,我要换一个单词。
也许政治本就是针锋相对的,但生活不是。
所以我更欣赏珍惜那些依旧对这个世界有态度的人,有才华的人,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的人。
就像春夏采访中的一句话:
“你讨厌这个世界的什么?”
“我几乎讨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但一定有小部分的东西留住你。”
对自己的了解大概就是一个获取再做减法的过程。也许你还无法勾勒出什么是你想要的,但你会慢慢知道什么是你不需要的,而一直都在的,就是留住你的那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