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当你在看一部电影,你是在看一场战争,一场(艺术)与材料的不纯性展开的战斗”。
导演看完这页提着摄像机上了街头。用镜头对寻求纯粹艺术的艺术理性作思考。视感上杂乱的影像内容实际上是身处其中的人难以自觉的杂乱环境空间本身。影片描述了同一空间人的状态和符号的独立存在。用背景音乐的“操作”对时空的挑拨,说明影像消费品和纪录片的界限。对影片总结来说是提纲挈领式的影像文本主观建构的客观表达。
我第一次看导演的片子,就观感来说,我同意短评区“宏大叙事的个体观照”的说法,因为有纪录者自我。纪录片和民族志的区别在于民族志工作本身包含翻译和阐释,而纪录片是到达纪录就停止(有关注但无解读)。观众充当翻译和阐述者,这两者都是通过自文化棱镜折射他文化的过程。但拍摄者算是个关注视线引导者。而民族志的棱镜是内含的,很有可能不需要再嚼动而吞咽无阻,再经过自我已经是二道货了。
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解读通常是内含在关注中而暧昧不明的,如果观看者有类似的文化背景会很容易切入和有“真实”知感。而我称《Chronicle of a strike》这类型影片为显化的影像文本书写。
一是说书写是因为明确主体性。这类型片子的节段标题卡内容实际上起解读和至少是启示的作用。它和片子里的条幅和特写的符号一起缩减认知的意识能动范畴。
二是表现为标题卡结构上的提纲挈领。大标题小标题和对应影像内容及其排布。毕竟是剪辑作品,处理素材亦是如排兵布阵。
说显化的就是因为导演把处理编排素材最终的思路结果摆出来,也就是通过标题显示出来。宛如屠夫用一把刀指着告诉观者这是哪哪个部位的肉。反正这里一共躺着一头牛。
说是影像文本是因为镜头里无固定焦点却有线索,加上开头看似无意对无关主题的切入和结尾意向意指升华的式样,对于我自己已经有读小说的脑感了。
我不会不谈背景音的处理,对于背景音乐的处理手法我很喜欢。我在之中想到的是影像消费品和纪录片壁垒和界限解构。有意识的处理和表现一定有所目的。囿于不知道这方面技术知识,在此我点到为止。
至于艺术与材料的不纯性这场战争,有七天加剪辑拍出一部某个角度看来是好片子的人,也有花二十年打磨一本著作—打完这场仗的人。土里弯了一辈子腰的男人和肉店老板买一块十个月出栏的还注水的牛肉,不敢讨价包好走掉。这发生在肉店里一直站着的主人公等着肉店老板还赌账,两人吵吵嚷嚷的期间。一支交响乐曲拿这没辙,一幅《红黄蓝的构成》拿它也没辙。反射和观察纪录片在还原生活真实的粗粝感的基础上,还给出了素材纯度的表达弹性,比如通过控制镜头时长份额比例,比如像本片导演一样订标题,按标题剪辑建构掩盖。
这暂时就是我对片子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