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是我找了一段时间的了,最近总算找到了。徐佳莹的《不怕庆祝》是其台湾地区的主题曲,当初也是看了歌的mv才知道的片。纽约街头的恋人耳语,导演实在拍的太美,所以我一直很想看,可惜资源很少,高清的就更少了。
该片被评为年度最伤心爱情电影,获得第62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
前几天终于给找到高清的,就着深夜的磅礴大雨看完了。
这是少有的一部同性片将“同性”当成普通恋情来拍的影片,没有同性受社会歧视然后不堪压力虐恋的老土情节,而是纯粹地讲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整部片改编导演的亲身经历,我知道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不免落入招人悱恻,说是作为噱头变卖感情的行为。但也许就是情怀这种东西的作用,整部片看下去还是觉得值得,导演其用心和纯粹从每一帧画面中都透了出来。不过剧情发展太单调,整部片很冗长,尤其是后半段剧情比较拖拉,看着看着就累了。
故事发生在1988年的纽约,纪录片导演Erik偶遇还未出柜的律师Paul,两人不久便坠入爱河,很快确立关系,至此分分合合爱恨离合将近十年的故事。Erik算是个性瘾患者吧,虽然跟Paul长期交往,但是只要感受不到Paul的陪伴,就会忍不住寻找其他人的慰藉,打电话约炮;Paul看上去是个文质彬彬的律师,可私下却有很深的毒瘾。一开始看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和私生活很难以理解,但是社会背景和角色设定是80年代末的纽约,同性友人。看了很多影评了解到当时的同性群体私生活相对混乱,毒品也很泛滥。也许是同性本身就是受社会排斥,他们的内心受到比较大的压力,所以总会通过极端的方式去逃避或者释放压力。背景交代是这样,所以了解了也就能理解。
也许是影片中对于他们坠入爱河的描写比较少,所以前面看觉得有些唐突,但是随着时间线一直下来,慢慢进入两人之间的世界与精神交融,还是觉得很浪漫的。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两人在画廊看画的一幕,静静地看着一幅画,然后不自觉地都点头说好美。然后轻声说着关于这幅画的故事,到后来Paul把那幅画买下来送给了Erik。
我是心疼Erik的,虽然他看上去是man一点的大叔,但是在感情里比Paul要小孩子气很多。对Paul的爱使得他接受了Paul的瘾君子身份,甚至在Paul的推拉下试了试;两人吵架时赌气一定要同一张床上睡;也是他一直为了Paul着想要他戒掉毒瘾,联系不到Paul时他就像个孩子一样无助;最悲伤的是在旅馆的时候看着Paul在多年戒毒之后依旧沉迷毒瘾,眼睁睁地看着他和男妓交合···最后还是给了Paul大大的拥抱,还是分分合合很多次,还是说了yes。
这部电影是同性题材,但是除了主角都是男的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同性的偏见。Erik和Paul在街头相拥,在朋友面前亲吻,他们身边的朋友依旧相伴相随,像亲人一样庆祝生日圣诞节,一起帮助Paul戒掉毒瘾···乍一看,就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只是他刚好爱上了他,爱得只会妥协,爱得付出一切。
这里的爱情就像是毒瘾一样,明明知道它很不好,却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沦塌陷。最后爱得很无力,也很无奈,只好将再见说了出口。影片最后Paul说我们还是在长时间内不要再见面了,也许他们两个都知道,是再也不会再见了吧。
徐佳莹的歌词形容地很贴切,你是我最意想不到的一次欢呼,就算总会失去的,失去之前我要更有力抱住。
看完这部电影,只是觉得自己听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从头到尾只是关于爱。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爱情都是差不多的。相遇,相爱,愉悦,争吵,妥协,变心,纠缠,不舍,分开。只要走心的,最后都是难免伤到心。就这样一纠缠,便是十载。像Erik一样,爱上了谁,然后变得盲目和疯狂,你也总说love is so blind,you are so blind。连最后他们相拥后的离别,Erik的背影看得我都是一阵酸楚。
我相信,每一位爱得不怕收敛的人,以后都不太敢再为另一位谁付出。
最后导演和片中他相似的角色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拿到了泰迪熊奖,可是爱的人却不再如往昔陪伴,我得到了世界,唯独失去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