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这周花了两晚的时间读完了吴老师给我推荐的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他跟我说,这本书里你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之前看到一位作家写道,读书要围绕着成长、工作、家庭、人生的具体问题而展开,越读越善良,越读越负责,越读越聪明,越读越耐烦,越读越实干。
我很赞同他提出的这个建议。反省自身,很久没有因为读一本书而熬一整夜了,回想起那应该都是两年前了,后来就逐渐丢弃了这个好习惯,靠着以前积累的知识体系解决新的、具体的问题是有些吃力的。于是,我打开了这本书,用了两晚的时间读完了整部作品,今天我又看了这部书改编的电影,准备谈一些感受。
关于最后星期二的课
这本书是作家米奇·阿尔博姆1997年所写的小说,1999年被导演米克·杰克逊改编为了电影。内容是有关一名退休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与他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珍贵讨论。
莫里是作者米奇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米奇曾承诺他最喜欢的教授莫里,他们会一直保持联系,但十五年以来这承诺一直没有兑现。这些年,米奇在梦想中,因经历第一次的失败而选择淡忘要成为大音乐家的热爱;在生命中,见证年青的舅舅因病逝世而感到人生的无能为力;在事业中,渐渐成为一位疲于奔命的体育新闻记者,每天陷于无止境的工作中拼命赚钱,却弄得身心疲惫;在爱情中,则习惯地忽略交往7年的亲密伴侣...
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在电视节目中偶然得知莫里罹难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到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作为莫里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
如果早知道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
——与生活讲和。
这是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当我们谈起人生,有的人认为我的人生才过了一半,有的人却认为我的人生已经结束。我们通常很少会去推理分析过程,只剩下了一堆武断的感想和结论。身为人生而蒙昧于人生,读这本书之前,坦白讲,我也是这类人中的一个,面对艰深的人生道理会逃避,活在种种纠结、比较、不安、遗憾、悔恨或者是混乱的内心秩序中。
我试图在书里寻找答案,帮助我重新建立起完善且正确的生命秩序,当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读书的时候,我总是渴望有共鸣,在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不对,立刻调整,把自己想象成米奇,去和他的教练莫里对话。事实证明,一本书无法很快改变我的思想、对生活的态度,但是它很有力的影响了我对事物的判断和感受,我称它为“反向力”,用两个角度看待人生。
关于生命的本质意义
一个走在死亡边缘的教授,他问米奇:“我就要死了,是吗?那我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呢?难道我自己没在受罪?”
这是一个最尖锐的问题。莫里老人自己回答道: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健康。
这就是生命的本质意义,老人有一种更大的胸怀,他的这种胸怀,是宣讲性的,又是建设性的,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建设。
一个人很难做到这样,我试图想象如果我濒临死亡,我是否可以像他一样思考和给予,我不太敢轻易下这个决定。甚至当我在今年二月份过完人生上半场的生日时,一段时间都处于焦虑和恐惧的状态,你看我又不由自主对自己的年龄加以评判,年龄不是人生,人生是由每个年龄阶段所发生的偶然事件所组成的集体。
我们想要的太多,专注在自身层面的各种需求,如换了好的房子,又想换一辆好的汽车,有了这两样,又在思考孩子的教育,一边还要拼命加班维持好工作,过着过着时间流逝,一回头,好像没有收获。我开始思考生命本质的意义了。
这不意味着我要放弃我想要的需求,而是说我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实现需求的过程,还能自动自发洗去污浊给予人们所需要的爱和关心。
当莫里老人因为自己没能原谅一位好友而后悔流泪时,我很触动。老友曾让他伤心,但现在他死了,死前曾多次要求和解,均遭到了他的拒绝。现在莫里回想起来,无声地哭泣。但是他也同时意识到,应该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至少在今天,不能让自己在后悔中不可自拔。人生,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
你会因某人某事而后悔吗?我会。看完他说的这段话,我陷入了沉重的思绪中。我回忆起了这些年的经历,在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陪伴着彼此度过了最沉闷无趣的两年高中时光,在高中毕业前的半年,我们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冲突而渐行渐远,这些冲突如果当时我能主动迈出一步,结果可能就会发生改变。后来我们都没有,就这样分开。紧接着,我去了大连上学,她到了山东。大学时曾试着联系,那时候人的思想还是不够成熟,也因为新朋友的出现没有再去经营这段友情。
直到今年元旦后,我去成都出差,确定出差时间后,我给她发了微信,我提出请求,希望可以见面,我没想到她很愉快的答应了,并且表达了强烈的期待,我凭借着她高中的喜好为她挑选了一份礼物,到成都后的下午,我们见面了,我给了她一个有力的拥抱,她还是没变,皮肤白皙,身材高挑,声音好听,关心我。在她家里,我们聊了很多双方的经历,幸运的是,我再次拥有了这个好朋友,后悔的是,第一,那一晚她多次提出希望我能住在她家里,好好聊一聊,但是因为怕麻烦,我还是拒绝了她的请求,第二,我没能早一些顿悟,延续我们这几年的记忆。
这是一件令我后悔很多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理了下思绪,人开窍好像就是在刹那间,友情对我如此重要,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这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贯穿始终,我主动联系了几个重要的朋友,向这些朋友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和理性的爱,当我做出这个决定和动作后,我第一次没有因为期待落空而伤心自责,相反,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轻松,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不为遗憾,抱憾终身。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压低了嗓音说,“去接受爱。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接受它,如果我们接受了它,我们就不够坚强了。但有一位名叫莱文的智者就不这么看。他说‘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我们会关注一些很自私的事情,比如事业、家庭、赚钱还有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所以我们消磨了或者淡忘了很多爱,会忘记给予爱。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伴侣,他们不是完美的父母和伴侣,也具备普通人身上的某些缺点和瑕疵,我经常不愿意提起我的家庭,因为我认为它是我的心理负担,直到有一天,我的人生教练给我讲了乔哈里视窗(沟通视窗),他告诉我,你要主动去打开你的隐私象限,把你的公开象限增多,这样你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
所以今天,也敢于公开承认家庭的不完美,那些经历过的苦痛和记忆果然变成了人生的一部分而已,不再有过多困扰和自卑,我的父母还是给了我很多爱,如果不是这些爱,我想我不可能走到今天,不可能会心怀善良,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多别人给予的厚爱。
而我的伴侣,他一直默默支持着我,因为我们之间的沟通方式问题,我们很少静得下来交流内心,看完这本书后,我给他打了电话,我向他袒露了我的脆弱、我的真实渴望和我的感受,我原以为他会像以前没有耐心或者认为我多愁善感,我终于认识到,我太容易去批判和指责他人,对他也是如此。他静静听着我在电话里述说着痛苦,然后告诉我他非常理解我和爱我,他只是不太会表达,但是他很爱我。这个电话,让我也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他。只有当我们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他人,我们才能感受到爱,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或其它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这是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懂得一个哲理,从来没有为时已晚,好在我也懂得了这个哲理。我曾体验过的所有好的情感和坏的情感,都是体验生活,不再被我定义为生活的意义。这些生活的体验帮助我重构内心、认识自我,我是在成长中得到淬炼和提升,就是这些淬炼和提升所产生的时间和经历会形成生活的意义,可能你正年轻,可能你也马上老去,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永远不要停止活下去的念头,如果你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所定义的一部分生活的意义
简单罗列下近期要做得几件事情(居家隔离期间),这些事情是我所定义的一部分生活的意义。
1、读完一本书后,坚持记录读后感,已经开始畅想《人性的枷锁》、《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坚持健身,让身体流汗,内心轻盈,健身后洗个热水澡,睡前读书,读到困倦后安心入睡。
3、下午坐在阳台上,打开窗户,吹着微风,闻着断断续续的桂花香味,观赏或重温一部电影。
4、主动问候我的挚友,为她的有趣而发笑,看到书中令人深省的段落或一篇有意义的文章能自然分享给她。
5、和爱人保持沟通,辅导他如何教孩子写字算数,培养兴趣,帮助他在打卡式的任务中找到乐趣。
6、记录孩子每次视频后的童言童语,记录在微博,偶尔回味一遍顿觉孩童可爱,回家有望。
7、如果碰上下雨天,就听听人生教练给我讲述他的经历,最好再交流下人类发展史。
8、把橙子、香蕉、苹果切成小块,放在好看的器皿中一起品尝,感受不同水果在味蕾中留下的香气。
9、持续阅读和看电影,追剧《风起陇西》。
10、用心的聆听和真诚回应他人的关心。
不知不觉写下了这么多,刚开始还不知道写什么,我的教练告诉我,你只需要写下你的真实感受,无需考虑华丽辞藻,比如某段文字你有感触,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去展开。
特别感谢我的教练,以及给我推荐这本书的吴老师。
关于生活的意义,这门课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