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玛利亚·施佩特的作品里往往聚焦在那些拒绝融入主流社会的女性角色,要么是迷茫的年轻人,要么是不负责任的未婚妈妈,要么是离家出走的叛逆女孩,她们的行为总是让人出乎意料,这部《女儿们》也不例外。导演一直对女孩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离家出走的女孩与其母亲的关系特别感兴趣。这部影片就是透过角色的彼此对抗、依赖和认同来细致探讨这种母女冲突的关系,而这个话题又是导演前一部作品《麦当娜》的延续和发展。
这部影片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种关系,采用了一个“替换”的故事来挖掘关系的实质。故事讲述一位老师前往柏林确认一具女尸的身份,当她发现不是自己女儿后,忧心地留在柏林继续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之后偶遇一个街头流浪女,因为她与失踪女儿的年龄相仿,于是两人逐渐建立起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这个流浪女和失踪女儿有何关系呢?
如果熟悉“柏林学派”作品的影迷,一定会觉得这个故事与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徳的《柏林游魂》极为相似,也是讲述忧心的母亲在柏林寻找失踪女儿而偶然遇上与女儿相似的人物。在施佩特的独特叙事和镜头下,这个故事流露出悬疑和奇幻色彩,但实则仍然是她擅长的现实主义题材,遵循着一如既往的冷淡风格,在全片零配乐之下,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两个真实生动的人物:母亲和女儿,但两人并不是血缘关系上的母女。这种错位/替换的人物关系使角色从彼此身上获得一种短暂的幻像,作为临时互相安慰和依赖的对象,也留给观众广阔的空间去理解家长与子女之间永恒冲突的症结。
这对于成长在国内的80后一代人来说,相信再熟悉不过了。在这个故事里,也许是知识分子母亲对女儿太过严格,总想让她按照自己的模式学习和生活,导致她离家出走。而在女儿这边,也许她离家出走并非因为对母亲的怨恨,或者有更复杂的原因。导演故意没在叙事中交待出答案,而是让这两个人物在互相探索之中各自领悟出道理,这种隐藏叙事关键的手法沿用了前一部作品《麦当娜》,可算是她自成一格的作者标签。
除此之外,叙事结构也暗藏玄机,像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嵌入彼此的脉络,不论是母亲在努力寻找失踪的女儿,还是流浪女用路上碰瓷的方式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其核心都是寻觅另一种能实现自我责任和价值的目标。令人吃惊的是结尾仿佛又回到了开头:一具不知名的女尸。这种环形结构似乎指向了当代女性身处的困境,这是导演在前几部作品里致力探讨的主题,从《时日》里的反叛女孩,到《麦当娜》里的未婚妈妈,她们都有可能成为《女儿们》里的街头流浪者。由此,影片巧妙地触及边缘人群的问题,令叙事突破了母女情感冲突的层面,提升了现实关注的程度,尽管这一点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