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 古尔德录音室演奏版录像

评分:
6.0 还行

分类:纪录片 音乐  德国 1981

简介: 详情

更新时间:2012-11-07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 古尔德录音室演奏版录像影评:写在GG逝世30周年(2012.10.04)

整理文档翻出的随笔,记于2012年10月4日夜。

虽然GG的哥德堡最是如雷贯耳,听他的版本却是很久以后。最初接触哥德堡变奏曲是法国帅哥希尔凡•布拉索Sylvain Blassel于2007年在Lntano录制的竖琴版。随着朱晓玫近年来的大红,也赶时髦在网上看过她的现场录音,可能音质实在太差(杂音各声部很模糊等),好感乏乏。Sony在1981年录制的这段纪录片是接触的第三个版本。我是个差劲的听众,一来乐理基础差,二来关于这个版本我从头到尾只听过2次,音源就是网络压缩的低音质视频,旋律或结构重复很多无法辨析记忆,要说聆听或评析委实夸张,因此只说说基于录像视觉角度的小感想。
很多人评论GG的哥德堡不够本真,风格怪异而离经叛道(或许是指55年的录音),但我在81年的录像中看到的并不尽然。事实上在aria的第一个音符瞬间我就被诧异到,这无关音乐,感慨的是81年的GG在钢琴前竟是如此一副老态毕露的形象。这和我对于他被风传的关于55年录制的哥德堡意气风发、昂扬任性的印象是完全无法重合的形态。之前曾听过的GG作品只限于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这也是我为数不多的放置于随身设备反复听甚至对谱聆听(法国组曲)的作品(虽然很多情况是作为边做事边听的背景音乐并且很少刻意了解过其生平背景),我想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GG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但画面上的他却并不为我所熟悉,大框的眼镜,佝偻的身躯,不断下垂甚至要贴上键盘的苍白瘦削的脸以及嘴角不停歇的低语咕哝,这样一幅诡异的老者形象实在是我所不熟悉的。但他不断飞舞的手指下流泄出的音符又是迷人的,像个怪异的魔术师,从灵活的右手下幻化出18世纪的主题和动机,又用神奇的左手指挥着衬上和弦。这种神态多像个肆意玩弄钢琴的可爱的老顽童,摆弄出清晰的线条和分明的棱角。不夸张地说,在听到GG伴着旋律歌唱的瞬间内心里真的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涌上眼角。据说Sony后来出CD的时候为去除这些语音花了不少功夫,可谁能说这不是他演绎的一部分呢。都说巴赫的作品严谨纯粹宗教味重(不论被神化亦或作品本身特性),那么GG录制过程中的哼唧声不是给哥德堡变奏添加了别样的人性气么,数字音乐所凝固的时光在此境下有着别样的怪异和亲切。
如果说55年声名大噪的GG是利用自己凌厉的技巧赋予了哥德堡变奏曲最为独特、迅捷的演奏风格,那么26年之后的1981年则是无比的虔诚和柔情。我没有刻意听55年的版本,但从物理数据上的比较来看,55年版用38分26秒就完成了全部三十二首变奏(少弹了不少反复),而81年的录音则用了51分15秒。我想这在年岁的沉淀之外,也有演奏者自身个性的本真显露和对作品的理解深化,就像主题的各种变形、伴随着调性色彩的变化,曲目内在的前进动力融入这黑白琴键上的人生,不断产生张力,又不断的加以解决。我想说GG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演奏家,除了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缺乏作为优秀演奏家所必需的舞台素质,譬如坚毅、自控、忍耐、临场反应等以至于他在如日中天的31岁便永远告别音乐会演出只接受录音。不可否认他却是出色的诠释者,不,他不只是呆板的诠释者,他也是出色的发展者,在诠释中铺陈出悲喜人生,缓慢而轻弱地表达着内心里的天真怅惘。
我不敢说自己有多爱这作品甚至谈不上解析,但我是真真实实被感动得无以复加,这不时响起的近似低语的伴唱声,伴着琴音回到最初主题乃至最后一个音末双手离开琴键的时候,整个画面所充斥的沉重仪式感,以及无时不在的朴实宁静下的沉思和深邃。听着这些在时空里回荡的录音,谁能想到这位敏感多愁的钢琴家在第二年(1982年10月4日)便与世长辞。这股清冷的从遥远的加拿大北国吹来的风,飘渺如寒夜里的残雪,潇洒着奔向终点。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 古尔德录音室演奏版录像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