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豆瓣发邮件要求更改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翻译,“下一个”这个名字真是和电影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翻译。电影的挪威语名字叫 De Nærmeste, De 是英语里 the 的意思,指复数,Nærmeste是 close的高级形态,closest,最亲密的意思。而美国Netflix里把影片名字意译为Homesick。虽然我对Homesick这个翻译也是有些嫌弃,但是豆瓣的翻译“下一个”显然和两者没有一点关系。挪威语里面下一个是 Den Neste,如果豆瓣的编辑人用了蹩脚的翻译器是很有可能翻译错的。
现在来讲讲这部挪威的小众电影。在豆瓣上暂且没有评分,在IMDB上的评分只有5.8分,很显然,它并不符合大众的喜好,立意取景和剧情并不很讨喜,甚至有利用情色的噱头博取眼球的嫌疑。然而如果你了解斯堪的纳维亚,了解北欧这个全年一半时间都在阴沉的雪天里的国度,你就会被电影里女主人公 Ine Marie的演出感动到无以复加。我甚至担心在这部影评里,我无法彻底得阐述我要表达的意思,在强大的感情的压抑面前有时你是无法好好说话的,和电影里的夏洛特一样,只能笑,或者哭。我只能尽我的全力,从文化背景入手和你阐述这部影片的动人魅力。
礼仪式的虚假亲密
挪威的文化中礼仪式虚假亲密比其他文化里要严重很多,在许多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人们都偏向于打扮得很正式,比如出门在好一点的餐馆吃饭就要在服装上下足功夫,好友聚会更不用说,男人穿格子衬衫有时都是不太正式的出场。在交往中人们都倾向于表现出最善解人意的一面,语言表态和真实想法的关联性不大,真实的感情流露在挪威的社会里甚至会被视为一种不道德,一种“你没有权利让别人背负你的悲伤” 的不道德感。交往非常流于表面,有时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见得多亲密。这就很好的解释了电影里女主人公内心深刻的压抑,在领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对于情感的诉求比常人要激烈一些。在Marte (养父母的亲生女儿)的婚礼上,夏洛特敲了杯子起身发言,她想说些冠冕堂皇的祝福,可最后就说了“谢谢你们选择了收养我,祝福你们”。生涩尴尬,只能用笑容来缓解气氛。而事实上夏洛特整部影片一直在笑着,笑容明媚可爱,然而不多久你便会发现这笑容不过是她惯常的面具,用以遮掩内心的软弱,封闭,压抑。而养父母的家庭里,夏洛特并没有归属感,影片最后Marte大声向夏洛特吼道:你本来就不属于这个家庭!而夏洛特说:我等你说这句话已经等了很久了。 这就不难解释夏洛特会和Marte的亲弟弟成为男女朋友,不难解释为何夏洛特会在Marte的婚礼上偷了她的金项链。她想为自己伪造一种归属感,我是Oscar的女朋友所以我有理由在这个家庭里,我是Marte的妹妹所以我有理由分享她的礼物。
电影里放了很多段夏洛特和姐姐Marte的舞蹈,嬉笑打闹非常亲热。然而当夏洛特离开Henrik情绪真正失控在Marte面前失声痛哭的时候,Marte选择了拿下夏洛特脖子里的项链然后回到人群。对于Marte来说,偷走她婚礼的礼物已经触及了她的底线,全然不顾自己一起长大的“妹妹”已经失魂落魄。影片最后放到了夏洛特在地铁上遇到了Marte和刚出生的宝宝,那时她们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互相在地铁上短暂得问好,微笑,离开,礼貌性的保持陌生人的距离,非常挪威人做派。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亨利(Henrik)的出场。一出场亨利就对舞蹈教室的夏洛特破口大骂。他的谩骂却没有引起夏洛特的反感,她理解亨利的恨就像理解自己的恨与无奈。而最重要的是,亨利的感情流露暴露了他的脆弱,让夏洛特有了共鸣。两人在卫生间的一场戏也是,互相拉扯近乎殴打,他们的互相折磨和他们的性爱一样激烈,绝望。血缘的亲近让两个没有经历过家庭氛围的大孩子急切想找到那种缺失的爱,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亲近,热烈的,急于得到的。性爱在这里就恰到好处得切入了,自然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罪恶。
典型的西方式自私
挪威人的自私是非常典型的西方式自私。如何解释东方性自私和西方性自私呢?举个例子吧。如果独生子女远赴海外多年不归,亲戚说不定就会说这个小孩如何自私不顾及父母,这是东方典型的集体主义情怀,一个人不是完全为自己而存在的。然而在西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选择生活在哪里没有人会指摘。所以西方的自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更加刻薄。在影片里夏洛特的原生家庭就是。夏洛特的母亲19岁点时候结婚生子,后来直接抛家弃子逃离了之前的婚姻,再也没有和儿子亨利见过面,在情感上她为了自己的新生活已经和亨利完全切断了,尽管夏洛特多次恳求母亲与亨利见面母亲都不为所动。但是在她第二任丈夫(夏洛特的父亲)去世之后,她经历了情感崩溃意识到亲人的重要性,这时候为了自己的情感需要重新恳求夏洛特带亨利来与自己重逢。
夏洛特出生之后她母亲觉察到自己并不想做母亲这个角色,于是将夏洛特转送到其他家庭成长,而当夏洛特成年之后却理所当然得来索求女儿的爱。夏洛特一方面责怪亲身父母的无情,一方面也渴望和他们的联结,矛盾,痛苦,像生活在荆棘丛中的鸟,深怕一转身就遍体鳞伤。而她解决的方式是压抑自己的痛苦与矛盾,笑容清澈温柔,令人动容到想要流泪。亨利的出现在夏洛特的人生里,仿佛一道洒在雪地里的阳光,亲情和爱情的分界已经不再重要了,她说:Jeg føler litt redd, det er første gang jeg føler ting er på plass. (我有点害怕,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生活在正确的轨道上。)
斯堪的纳维亚式性爱
挪威是个女权主义国家,在挪威语言里并没有“约会”这个单词,他们借用了英文的Date,却在日常极少用到。在挪威,80%以上是酒吧遇见且多次性爱之后,才决定认识对方从而成为男女朋友的。剩余的20%相遇基本就是工作单位或者学校了。当然挪威的单身比例也是非常高,因为挪威同居和婚姻享受同等权利,婚姻多数是宗教性质的,大部分人同居生子,如果合不来就分手,在国家支援下互相一起抚养小孩。挪威王子娶了一个单身曾吸毒的母亲都不是一件大新闻,王室丑闻就更算不上了。追求性爱在北欧的文化里是成年人享受当下的一种方式,并不带着社会成见。在这个背景下,夏洛特和亨利之间的不伦恋与日本色老头渡边纯一笔下的不伦恋就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渡边纯一笔下的不伦恋多是病态的,带着罪恶感的身体放纵,是爱的流放,是歇斯底里的对世俗的离经叛道。而影片中,夏洛特和亨利的性爱却更像一种互相救赎,在对对方身体的索取里,双方都企图迅速建立一种久违的亲密感。没有什么比性爱更容易建立这层亲密了,直接,激烈,Done。
然而如果你以为性爱可以无条件建立这层亲密就错了,斯堪的纳维亚式的性爱可以无关亲密,和冰冷的人际关系一样。对于夏洛特和亨利而言,性爱只是一种途径,他们天真得以为性爱可以建立一种联结,一种理解。然而现实终究还是来了,纠缠,折磨,离开。亨利为了夏洛特结束了和育有一子的女朋友的同居关系,夏洛特开始感到无助,他们终究无法和正常的男女一样生活在一起,她害怕自己的不正常,想努力掩饰,变成“正常”的人,就像一直以来用笑容掩饰悲伤一样。然而亨利的离开让夏洛特近乎崩溃。Ine Marie的情感演出在幼儿园集体舞蹈“猫”的表演上发挥到了高潮,整整几分钟的特写,Ine Marie用面部表情完成了千言万语。
写在最后的
在挪威生活了四年多,哪怕能用挪威语和挪威人熟练得侃天说地,也无法长时间容忍挪威社会中这种情感的压抑。或许我和影片中的夏洛特一样,情感过于丰富,属于不正常的一类,我们渴望与他人的联结,羁绊,爱与理解。我相信许多人有共鸣,然而在情感上,我们的社会有多大的包容程度?人与人之间需要有多大的礼貌性距离?许多时候我们的无助不是来自于自己的羞于表达,而是我们的热烈而毫无遮掩的情感对其他人来说像一团火焰,他们想远远的靠着火焰取暖,却无法拥抱你,害怕被灼伤。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情感如同火焰的你们。
The 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