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潘金莲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古装  中国大陆 1938

简介: 《武松与潘金莲》(1938)是一部女性主义佳作。这部孤岛时期的作品由张善琨监制、 详情

更新时间:2014-08-07

武松与潘金莲影评:死了都要爱:一位女性的觉醒。

女性的觉醒似乎总和爱情相关,爱情像是一个绝佳的契机。试问,还有什么能让一个女人不顾他人的眼光,不惜一切代价,敢与世界为敌呢?大抵唯有爱情。即便是所谓的“对人生的憧憬”,谁敢说这憧憬里一定没有爱情的元素呢。爱情,是女人心中永恒的主题,亘古不变。

电影开始,画面充满了戏曲及皮影戏风格,黑色的剪影便随着音乐,舞台感的韵味极强。不知是创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时代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影片开场让人莫名感受到一种喜剧效果。按理来说,此处应该是一个让人愤怒的情节,而从情感上,应该是为主角担心,对她的命运抱以同情而不是忍俊不禁。但好在看老片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同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不影响观影体验及对电影的理解。

影片中,最初体现女性主义的便是电影开头,年迈的张大户让她身边的女人去问潘金莲到底“从是不从”,潘金莲不仅拒绝了,还说了一番慷慨的陈词,大意是她并不看重张大户的钱和权,张大户妻妾众多,年老体衰,嫁给他就是毁了自己的一生,她要自己选择爱的人。

而与之对比的是张大户身边的人,电影集中表现张大户身边的女人对其唯命是从,不惜指鹿为马,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的样子。而下一段便是潘金莲的这段说辞,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的布局章法很是考究。

而那段话在当时至少有三点是“大逆不道”的。潘金莲对张大户三妻四妾这件事不满;她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她竟然要自己选择人生;她要自己选择自己的爱情。

而第二个表现女性主义的段落,也是潘金良这个觉醒的女性完整立体站在观众面前的段落,就是电影中后部,武松与潘金莲的对话。按潘金莲自己的说法,武大郎的死,以及她悲剧命运的原因全在于两个人:张大户和武松。

一个女人,能说出这种让男人都跟不上思维,瞬间蒙住的话,是让人震惊的,而女性主义由此开始集中有规律,有节奏地爆发。针对张大户,潘金莲集中表达的是,他操控了自己的命运,这和潘金莲要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是相违背的。针对武松,她的情感则表现出了不同的维度及梯度。

首先,武松让她的心死灰复燃,他让她看到希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她不甘心就这样活着。而后,武松又让他失望了。而后,她找寻到了一个替代品,西门庆。

个人看来,在此,女性主义达到了顶峰,有了“女权”主义的味道。在此时潘金莲的意识中,女性不仅是有选择权的,更是凌驾在男人之上的,她甚至质疑武松只从男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这要比开头单纯追求自己的人生与爱情更上了一层档次。

而后女权气场下降,精妙的是,电影却没有直奔结局,而是在结局来临之前又来了一次高潮。这一次的主题,是爱情。当她解释完她的觉醒之后,落点落在了爱情上。她对武松的爱情。

而她表达这爱情的时候,也是层层递进的。首先,她是因为崇拜他才爱他。其次,她说她知道武松是对她有情谊的,武松不敢面对,但是她敢。而后,就算她被他拒绝,爱他的心从未改变。接着,她说自己不怕死,她从不后悔爱过武松。而就算死了,还会爱继续爱武松。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这段陈述的结尾,她的愿化作牛,用皮为他做鞋子;她愿化作蚕,吐丝给他做衣服。全场爆笑了,我也是,却忍不住泪光闪烁。如果一个女人对我说这样的话,我会义无反顾地爱上他吧。

这说明了什么呢?她的爱不是自私的,不是为了她自己,她不在乎什么尊严地位,只是希望在他身边,守护他。

这看似轻贱自己,与女权相对,但这种空前真挚震撼大胆的表达,已经将女性自我表达意识推向了顶峰。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所谓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本质不在于凌驾于男人之上,而是有权利有自由听从自己的内心。男人从不是女人的对立面。而鞋是什么,衣服是什么,这两样东西本身就是充满隐喻的。

而除了大家都在说的女性主义,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文化韵味。大家边看边笑,一直被吸引,说明了什么?我们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它是充满魅力的。前人身上有太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也有太多我们已经失去,有待找回的地方。是的,是可以找回的,我不愿相信,也不相信这些好的传统与文化在我们当下已经消失。

我说的文化是什么呢?听起来如此空泛道貌岸然。其实我感慨的,是那一代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入骨髓的热爱,包括文学,戏曲,音乐,民族精神,道德。

当代电影,叙事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革新。可是在国内,只看到了四不像的味道,优秀的特别少。要创新,首先要继承,地基不稳,楼是盖不了多高的。而且老的东西,不见得就是没吸引力的,比如十面埋伏的音乐,比如这部电影中起承转合的叙事方法。很传统,但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此外,细心的人会发现,在电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的内部,也存在小的起承转合。比如电影“转”内部的“合”,就是武松质问潘金莲到底谁是害死他哥哥的凶手的那段,也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而本片开头“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的方法也是文学作品常常用到的。

电影不仅结构精妙,电影叙事中也处处都是铺垫、伏笔与悬念。就拿武大郎和王婆婆(更像是姐姐,太年轻了)的关系来说,除了后来西门庆金钱权势的诱惑,王婆和武大郎一开场就是有仇的——“落汤鸡事件”。而郓哥这个角色也是一直贯穿的,他协助武大郎,最后帮武松作证,替武松请王婆“做客”,都不是平白无故的。

再者,武松搬去武大郎家住的原因就是武大郎说,他来了,自己就不会再挨欺负。武松走的时候,说如果有人欺负武大郎,他一定会回来报仇。武大郎临死前又再一次强调。而潘金莲和西门庆,乃至卖水果的郓哥也都提到了武松报仇这点。这一切为电影的结局做足了铺垫,创造了必然性。

但知道结果就会无趣了吗?恰恰相反。电影中存在一种吸引力就是,观众知道结果,却不知道结果何时到来,怎样到来。我们都知道电影的结尾一定是武松替武大郎报仇,但看到潘金莲与西门庆幽会,而武松归来一步步调查事件,还是会跟着紧张。由此反思我们现在很多的恐怖惊悚悬疑片,为了不让观众猜中结尾,不惜一切代价往歪路上引,看似聪明,实则低端,创作水平高下立见。

类似本片这样的铺垫伏笔,在国内外电影中其实并不少见。但即便是国外,也很少有像本片中,如此频繁且细腻的,而尤其难得的是,这种伏笔与铺垫是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

什么是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呢?有个细节让我很惊喜,就是武大郎在泼水之后,竟然主动去找王婆说是他做的,还逗趣地“威胁”了一番。这段情节不仅没让我感到厌恶,反而很值得反思。当下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似乎非常流行人前装笑,背后使坏。就像《人类清除计划》中,前一天还说要和你聚会,第二天就要杀你了。本片中,却显得如此坦荡。我觉得这不是刻意或恰巧的,而是三十年代当时文化道德氛围的一种展现。不仅是武大郎这个受害者,连西门庆找人办事,也是把钱往桌上一砸,你不答应,我就当面吓唬你。没有阴谋只有阳谋,我是坏蛋,我明着坏,想想,倒是挺可爱的。乃至影片“调情”的段落,也是直白不加掩饰,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不是吗?

于是不禁觉得,这种本真与赤诚是我们原本就有的,而我们当下电影对“性”的开放态度,不是纯粹从国外耳濡目染来的,而是潜藏在内心的,这点当初看《盘丝洞》的时候就已经有体会了。

尤其比较欣赏的是,创作者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态度。总是陈词滥调,别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别人什么观点,你也什么观点,实在无趣,也是一种退步。对电影来说尤其如此。只有表达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抒发别人没有抒发的,表现别人没有表现的,才能推进电影的发展。创作者不仅给了潘金莲全新的生命,就连西门庆和武大郎的处理都不是平面脸谱的。西门庆有点道教的思维意识,我自由自在,我想要什么就去拿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拦不住我。而武大郎也不是一个完全被侮辱被损害的“老实巴交”的大好人,影片中对他的懒和油滑也有一定的刻画。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一个女性主义,充满创新意识及反叛精神的电影能在当时上映,从某种角度也是当时社会的宽容吧。

你要我的头,还是我的心?
你的心。
她扯开衣服。

接下来,他将她拥入怀中……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该有多好。
但,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份凛冽决绝的爱情。
这是一份超越生死的爱情。

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
这是一部超越时代的电影。

有些人死了,却一直活着。
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潘金莲活着,死的是武松。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