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若问其中有没有任何一个吸引我的角色,我的回答一定是“Hell no”——要知道Jon Hamm这种自带“Marry me I may be a lie”光环的极品型男,Pete的扮演者Vincent Kartheiser更曾经是花容月貌的美少年(不相信的赶快去看他的豆瓣影人页),我这么看脸下菜碟的人理应是万万抵挡不住的——Matthew Weiner笔下的60年代男性群像之可怜可恶,罪竟至此。
因此第一集 The Violet Hour 看下来,总觉得Matthew Weiner是被外星人绑架了、脑子被吃掉了吧,这剧难不成是罗曼诺夫家族的鬼魂又绑架了外星人,用没消化干净的韦纳脑子划喇出来的?
然而到了第二集 The Royal We,关于《广告狂人》的怀旧情结都一一浮现出来。男主 Michael 的扮演者 Corey Stoll 有着深沉悦耳的声音,一上场坐在婚姻调解室的沙发里,一身干练成熟的气场,疲惫虚无的态度,简直分分钟令人梦回2007。接下来的人物细节也无不让人想起Don Draper——男主的职业是教育咨询,虽然比起麦迪逊大道的广告精英差了八辈子的修行,但进入工作状态时那副收钱当大爷的非主流服务业招数,几乎与Don如出一辙,而且也在刚出场没多久就对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传授了人生的经验;此外,他还有一位温柔甜美的金发老婆,偏偏也只喜欢褐发女郎。
在男主Michael身上,除了一开始就可以看到Don的影子,Pete的痕迹也愈发明显起来。同样是婚外情,Don是轻车熟路,虽然不算深以为耻,还是带着不自知的罪感的;而Pete则是急于通过婚外情来证明自己,至于他图个什么,单纯的性吸引力也好、刺激与自由的中二理想也罢,由于太过饥渴,最后总是吃相难看。这里的Michael也是一样——在等候陪审团正式选拔前打发时间,玩的居然是一款叫 Panda Pop 的弱智手游,这跟Pete偷偷退掉结婚礼物、换来一把玩具猎枪实在没什么本质不同。他窥视幻想对象Michelle的方式,也和道貌岸然的Don截然相反——Don总是不自觉抬起下巴,一脸的疏离冷淡,居高临下地打量女人;Michael和Pete才是那个放在学生身上算羞涩可爱、放在大龄已婚男士那儿则形容猥琐的偷窥狂。
怎么说呢,一个可恶,一个恶心,恶恶相加,全叠在Michael身上了。
最后Michael竟偷袭妻子将她推下悬崖,其实一点儿不奇怪。《广告狂人》用了七季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一群人是如何慢慢走向变态,又由变态回归正常,还可能再次滑入变态的过程,不温不火、循序渐进,有的人万劫不复了(比如 Lane Pryce),剩下的人,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就是永恒的圆周运动,永劫复归。
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集,也是外媒评价普遍最差的一集。Vulture只给了两颗星,滚石甚至直接形容其为 “astoundingly bad episode”。当然了,如此差评也可以归结为 The Romanoffs 开播以来观众们怒气值满条爆出的附加效果。人人都知道 Matthew Weiner 有能力给出更好的,于是人人都在等,兴许下一集会有惊喜出现——怨念累积到第五集,等到的依然是一个故事造作、情节生硬、人物空虚的小品,人们不掀桌才怪,两颗星已经是情分了。
然而这不影响我终于开始欣赏到此剧的好处了。正如我在上面定义的,这是一部 “小品”,更确切地说,是一部 “寓言式小品”,抱着对 Mad Men 式长篇作品的期待,必定感到极度委屈。寓言的特点是什么?简练;寓言的核心是什么?教育意义;我们最熟悉的现代寓言形式是什么?样板戏(说黑镜的看我不敲死你)。
这可能偏离了主题,但既然很多人乐于批判《罗曼诺夫后裔》把每一集的主题如大字报般示众凌迟,为什么不直接转而发掘作者无意间加入的隐藏信息?当然了,有意为之的MW风格小槽点还是遍地可拾,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嘲讽(女主角与丈夫去听歌剧,后排观众镜头五秒、全部睡倒)、对传统美国家庭父权教育的不满(丈夫Alex的童年回忆里,父亲两手叉腰,以审讯的姿势居高临下地批评Alex对“异装癖”小伙伴Alan的好奇发问,实际上小Alex的问题根本毫无恶意、小Alan也丝毫未感到冒犯,却促使Alex长大后变成了一个有原则的恐同人士,并对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与当年父亲姿势、内容都一模一样的所谓教育),看着还都挺亲切的,若说缺点,那就是少了 Mad Men 里的不着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