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7-01

我们曾是战士影评:《我们曾经是士兵》和历史上真实的德浪河谷战役

《我们曾经是士兵》一片是根据一本名为《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的畅销书改编的,该书由当时的第7骑兵团第1营营长哈罗德·摩尔(Harold G. Moore)及战地记者约瑟夫·盖洛威(Joseph L. Galloway)合著,详细记录了从1965年11月14日至18日期间在越南中部德浪河谷(Ia Drang)战役的详细过程,及战役后发生的事件。这两位作者不仅采访了许多幸存的美军官兵及阵亡官兵的家属,还到越南采访了好几个经历过此战的北越人民军指挥人员周辉敏、黄凤、阮友安(均为音译)等人,既从美军的视角,也从越军的角度去描述这次战役。原书名字的意思是要纪念交战双方阵亡或仍然生存的士兵——“因为大家都曾经是年轻的士兵”,目前国内吉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书名改得比较难听,叫做《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想寻找这本书的朋友要注意这个书名了。


  1963年2月,根据美国陆军研究开发处有关直升机骑兵部队的设想,美国陆军在本宁堡建立了一支只有3,000人的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进行排一级或连一级规模的试验。1964年6月该师增加了两个步兵旅,加上炮兵部队和其他支援部队,开始实施营、旅、师级的训练和战术试验,当时哈罗德·摩尔任其中的第23步兵团第2营营长(注:第23步兵团在吉林版中译本中被错译为第23步兵旅,另外该营曾在1951年在低平里与志愿军交战。),隶属第2步兵师。1965年7月,第11空中突击师(试验)正式改名为第1(空中机动)骑兵师,第23步兵营第2营则更名为第7骑兵团第1营,用我们的话来说“这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当年在乔治·卡斯特任第7骑兵团团长时,该团的进行曲为一首爱尔兰的饮酒歌“加利-欧文”。在本片中美军士兵在冲锋时高声呼叫“加利-欧文”正是对该传统的继承。)
  
  
  虽然美国派出军事顾问和特种部队介入越南内政事务已经有好几年,但美国军队正式进入越南是在1965年,德浪河谷战役是美军与北越人民军第一次正面交战。当时北越将领在得知美军部队进驻越南后,很希望能够通过一次试探性战斗来找出美军武器和战术上的弱点,同时美军也正在试验新武器和直升机空中突击的战术,也很希望能够与北越正规军作一次正面交锋,以检验这些新理论的成果。
  
  由周辉敏指挥的越南人民解放军第33团、第66团、第320团和越共游击队第H-15营分散躲藏在德浪河的朱邦山一带,第1骑兵师的指挥官并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但他们根据一些情报认为在朱邦山地区可能有越军,在11月14日,第7骑兵团1营机降到他们定名为“X光”的地区,打算搜索越军的踪迹。按照原定计划,16架UH-1直升机将往返数次,分批把这支450人的部队运送到“X光”着陆区,但由于2连2排排长的莽撞举动导致战斗过早地发生,一次普通的索敌行动变成一场包围战,而北越军有2,000余人。
  
  第7骑兵团1营不是孤军奋战的,在历史中他们比电影中获得更多的支援。在战斗的第1天下午5点,2营2连就机降到“X光”区增援被包围的1营;在第3天上午,第5骑兵团2营和第7骑兵团2营余部步行抵达“X光”区,于是已经连续战斗了53个小时没有休息的第7骑兵团1营和2营2连一起乘坐直升机返回驻地,摩尔营长也如电影中的承诺一样,是1营最后一位离开战场的人。电影至此已经结束战斗,但历史中的德浪河谷战役并未结束。
  

  由于美军打算用B52对朱邦山进行地毯式轰炸,于是让留守的两个营步行到另外2个着陆区乘直升机离开。第7骑兵团2营在前往名为“阿尔巴尼”区时,遇上了驻扎在那里的北越军预备队,尽管是一次双方都意外的遭遇战,但毫无介备、队形散漫的2营立即就被分割成几小股包围起来。在美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增援部队的帮助下,终于在第2天救出了被围美军,但在不到24小时的战斗中损失的兵力比“X光”区3天战斗里的损失还要多。电影编剧把如此丢脸的情节以一场虚构的胜利大反攻所取代,但实际上当时美军根本就不知道越军的大本营在哪里。
  
  




  不过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战斗场面拍得相当精彩,许多细节也是来自原著的记载,还是很有看头的,电影道具的安排非常细心认真,让观众回到到1965年时期的越南战场上。美军主要的武器为M16步枪和M60通用机枪,还有M79榴弹发射器和M1911A1手枪等等。曾经有人指责电影中出现了“汤姆森”冲锋枪是个穿帮镜头,在电影中的确出现了M1928型的“汤姆森”冲锋枪的镜头,而且还有M1卡宾枪,但无论是M1卡宾枪还是“汤姆森”冲锋枪,在越战初期,二战武器曾经是南越军队及美军顾问的主要武器,而且即使到了越战后期,仍然有许多二战武器在使用。所以这根本不算是什么穿帮镜头。
  


  
  电影中的M16步枪的消焰器是早期的三瓣式,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机匣右侧有一个M16A1的辅助推机柄,许多人都知道M16A1是在1967年正式命名的,其实早在1964年,美军陆军就已经开始装备带有辅助推机柄的XM16E1步枪,我专门在网上寻找了“X光”区战斗的照片,发现有一些照片中的M16的确有辅助推机柄,而另一些照片中则没有,另外在题图中的原著封面士兵手中的步枪也是一把XM16E1。所以原著中的M16步枪是包括了M16和XM16E1。
  
  


  
  注意,尽管摩尔在原著中写到这次战斗的胜利是“由勇敢的士兵和M16带来的”,但书中也在一些战斗片断中记载了M16出现故障的情景,有时候不得不让一些士兵蹲在散兵坑底排除故障,而其他人则用伤亡人员的M16继续战斗。关于M16还有一个小细节,电影中盖洛威的M16是普洛姆利军士长递给他的,但据原著记载,盖洛威早些时候在波莱梅特种部队营地采访时遇上越军的被围,当时营地中动用了一齐可用资源,为了能活下来盖洛威也接受指派而参加了战斗,战斗结束后特种部队的指挥官查尔斯·贝克韦斯(后来成为三角洲部队的创建人)给了他一把M16,他是背着这把M16来到“X光”区的。
  


  

  
  也许是为了普洛姆利军士长(Basil Plumley)造硬朗古板的形象,影片中安排他总是使用一把M1911手枪(不是M1911A1),电影中的台词是说他不信任M16这种塑料小枪,但原著中从来没有提到这回事。M1911手枪虽然威力大,但毕竟手枪的作战距离有限的,这样的电影情节只是为了塑造普洛姆利军士长的个性。不过许多M79榴弹手或迫击炮手的自卫武器都只有一把.45口径手枪,在原著中就描述了几个美军士兵用.45手枪与突破防线的北越士兵战斗的事例。
  


  

  
  另外,电影中虽然也有数个M60通用机枪的射击镜头,但远不如原著中的描述那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根据原著,尽职尽责的M60机枪小组提供了持续有效的火力支援,当他们占据有利位置后常常使得越军无法接近美军步兵,但机枪小组在部署后就很少移动,因此他们的伤亡也很惨重。
  
  

 

  在电影中我们注意到美国防御阵地中有迫击炮,当时在第7骑兵团第1营中每个连都编制有一个迫击炮排,使用的是M29轻型迫击炮,这些81mm迫击炮为被困美军提供了直接的支援火力,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不过原著中倒没有记载用尿冷却炮管的事。
  
  虽然事前估计不到敌军有多少兵力,但为了支援这个索敌行动,哈罗德·摩尔在1营出发前就已经安排了2个榴弹炮连,共12门M101A1型105mm轻型榴弹炮部署在法尔肯着陆区,支援1营的行动。这种2吨重的榴弹炮有效射程约11公里,一般射速为每分钟3发,据说有经验的炮班最快可达每分钟10发,当年在法尔肯区的这两个炮连就经常打出这个射速,他们在53个小时内打了1.8万发炮弹,烧坏了几门炮管,有两门炮的后座装置爆裂,经过紧急维修后又重新投入使用。虽然这两个炮连在电影中只有一个镜头,但摩尔在原著中对炮兵们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这些炮手们在被围美军周围建立起一道炮弹墙,才使得这400多人在数量比他们多得多的敌军连续围攻中生存下来。
  


  

  在1965年的德浪河谷战役中,美军使用的直升机是UH-1D,但电影中使用的是2年后才出现的UH-1H。为了增大载重量,因此H型换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而D型与H型的外观区别就在发动机舱上。此外,在1965年时UH-1D装备武器系统是M3火箭发射架、M6机枪系统或M5榴弹发射器,而电影中却过早地出现了当时所没有的M21武器系统,虽然M134机枪早在1964年就已经在AC-47上试用了,但直到1967年才开始在直升机上使用。
  
  




  
  



  
  有些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对美军获得如此多的空军支援表示怀疑,但根据原著,在发出“断箭”的暗号后的确把当时在越南能够调用的作战飞机都调来,各型飞机在空中排着队,在地面上的前进空中管制员的引导下依次攻击目标。但在地面的士兵眼中印象最深的都是A-1E,因为这种低速的螺旋桨攻击机可以缓慢地飞过他们的头顶,准确地攻击几乎与美军交接在一起的敌军,而且A-1E和榴弹炮连一样自始至终地支援着美军士兵,因此被围美军士兵都很感激他们。另外电影中一对F-100编组的长机误击营指挥部是事实,如果不是空中前进管制员及时呼叫僚机终止投弹,也许德浪河谷的战斗结局就要改写了。事实上,引导空中火力支援和炮火支援的前进管制员都对被围美军的生存起了莫大的作用,但原著中给予了很高荣誉的这些无线电喊话员在电影中都成了无名小卒。
  与美军相比,北越人民军的武器装备要寒酸得多,由于他们只有步兵近战武器,缺乏远距离上的压制火力,尽管人数上占有优势,士气也很高昂,但多次进攻都被美军强大的炮火支援所瓦解。当然这也是当时的实情。根据当时的北越指挥官回忆,北越正规军的这3个团是通过柬埔寨徒步进入越南南部的,没有交通工具加上长途拨涉,使得他们只能携带轻武器,虽然有一些人力小车运送补给,但不足以运送过多的重型武器。因此北越人民军使用的武器主要为AK-47突击步枪和SKS半自动步枪,美军清扫战场时缴获的SKS和AK-47几乎一样多,不过在影片中SKS只在伏击法国第100机动团的时间出场较多,在与美军战斗时大多数的都是AK-47。当时北越军使用的AK-47并不都是苏联生产的,还有来自中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AK-47。在电影中使用的AK-47道具是属于1953年后生产的AK-47第3型,但看不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
  
  

  

  除了AK-47和SKS外,其他出现的武器还有捷格加廖夫DP机枪和德国二战时使用的MG34机枪,还有一挺DShK高射机枪。原著多次提到北越军机枪的低伸火力经常压得美军抬不起头来,但电影中只看到拿着轻武器冲锋的北越军,这些机枪道具不但出场机会少,而且都没有射击的机会。另外原著中还提及缴获了许多马克沁机枪,而且北越军同样有迫击炮的支援火力,但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出现。
  
  




  与北越人民解放军相比,越共H-15营的武器就比较杂,除了AK-47和SKS外还有MAT49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MAT49是法国生产的,这种9mm冲锋枪是越盟在法国人手中缴获的,越战时期被越共游击队大量使用。莫辛-纳甘步枪不仅出现在H-15营的镜头中,在片头伏击法国第100机动团的镜头也有出现,另外在那一段情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二战武器,包括苏联的PPSh-41冲锋枪、PPS-43冲锋枪、捷克的ZB26轻机枪。
  





  最后再提一提法军的轻武器吧,主要就是法国的MAS36步枪和美国的M1919A4重机枪,事实上当时法军所用的轻武器的确很杂,特别是机枪,都是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包括德国和美国的。不过由于电影中法军的镜头只出现了1分钟,而且是被轻松摆平,所以不太有人注意他们的武器。但事实上第100兵团被围歼并不是电影中那半分钟就能干完的轻松活。不过在原著中,并没有描述法军被伏击的经过,只是提过有这一回事,而且美国被包围的地区也不是第100团被伏击的地段。不过电影里这样拍摄的作用和原著中经常提到乔治·卡斯特一样,也是暗喻该营被围后原本也会像法国100兵团或卡斯特的部队一样,但最终却依靠自身改变了命运,没有像他们那样全军覆没。另外2营与法国100兵团命运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从同一个基地——安溪,向相同的方向——大概沿着19号战略公路向波莱古进军,而且越南人用对付法军同样的手段来对付美军。但在这一段的情节中却出现了史实考证的错误,当时在法国100兵团中并没有外籍军团的伞兵单位,但电影里出现的法国军官却是戴外籍军团的白色高顶军帽,而且电影里法军的贝雷帽也不是当年法军所使用的样式,当时法军使用的贝雷帽和二战英军所用的基本一样,而电影里出现的则是现在美军所使用的。


(特别感谢冷战斗士提供的资料及帮助)
 
————————
 
【本文来源:http://firearmsworld.net/other/sportful/wwss/wws.htm】
【原标题: 《〈我们曾经是年轻的士兵〉:看图说话——电影中的武器道具》】

我们曾是战士的相关影评

我们曾是战士
Twywkyx • 战争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