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作为一种作物、食品和商品在形塑和连接非洲、美洲、欧洲和几乎所有的亚洲地区的历史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201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白馥兰(Francesca Bray)教授领导一支国际小组就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新稻史研究,并于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们的研究成果:Rice: Global Networks and New Histories,稻米:全球网络和新史学。白馥兰教授认为,稻米的历史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交织在一起。
稻米连接着人类的未来。截至2018年,世界人口估计为76亿人左右。据联合国估计,2100年将增加到112亿。这意味着粮食的需求也将相应的增加。而人类未来口粮所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作为人类最重要主食之一的稻米仍然被寄以厚望。2004年,联合国首次设立国际稻米年,主题为“稻米就是生命”。为一种作物做出这样的安排,这在联合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此前的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了被视为关乎未来(A Legacy for the Future)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的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GIAHS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这个项目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到目前为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总数目前达到了56个,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多的就是稻作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