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首先,本文对影片抱正面肯定的态度,没有达到预想中10分的高度,但也可以打到8分。无论是个人的家国情怀、观众的热烈反响,还是导演、演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认真付出,都是值得这个分数的。
7个短片的单独评分在文末,可直接拉到底。
下文仅是罗列观影中的一些感动点和觉得遗憾的地方,都是个人意见,欢迎探讨。
总体来讲,每一段都很不错,但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瑕疵。看预告片的时候,除了不看好《护航》外,其他都很期待(是的,我看预告觉得《白昼流星》很迷但很好奇这个故事怎么讲)。成片总体上没有预告片那么煽情,预告片把几个泪点卡得恰到好处,在成片中被节奏稀释了。
开场,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比先前的MV版先行版啊什么的要好太多,气质和画面贴合得一塌糊涂。具体自己看成片,不剧透。之前寡听我也觉得挺那啥的…
第一段,前夜。
无论是预告片还是成片,都能看得出是最用力煽情的一段了,单线故事讲述,条理非常清晰,观众代入感极强。导演功力不弱,信手拈来加了几个细节,比如一个驴打滚,丰富了人物的家庭背景,又能看出老爷们儿间深厚的革命友情,人物一下子生动立体起来了。
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欧豪坐在房顶上借东西,还有满街灯笼和灯彩。
最感动的点是群众们送破铜烂铁,催泪。
遗憾的是,作为主线情节的修旗杆,导演很努力在推动,但最终没有超越前面的这份感动,最多是持平甚至弱了一点。
另外,有一个小疑问,为什么中间要把黄渤关起来再放出来?
还有个好奇的点,最后老电影部分是用了什么技术把黄渤合成进去了?还是纯粹是用了个怀旧老电影模板?
第二段,相遇。
看预告片很期待的一段,可以对标的是黄晓明和章子怡的《无问西东》,而且同样也是多段故事中的一段。
故事的底子很好,逻辑也是大致合理的,至少,任素汐出场前,大致上一切都还是顺利的。
感动的点也是有的,张译的血,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然后任素汐出现了,不知道是导演太推崇任素汐的演技,还是想要刻意追求一种平淡如水娓娓道来的效果,来配合后面高潮部分的情感爆发。
这一段,居然采用了长达起码五六分钟的生!讲!故!事!是的,就是一个人讲话,一个人听,完完整整地讲了两个人的恋爱经历,没有任何情景重现,没有任何闪回,就是干讲。
这是一个长镜头,但是我个人的注意力完全被车窗外的世界吸引了。(也不好判断这个长镜头失败与否,毕竟这时候车窗外发生的事情,是即将到来的高潮的铺垫。)
任素汐很努力地演,变着法儿地想讲得声情并茂,但从成片里的这一段来看,戴着口罩的张译并不是能只靠眼睛演戏的章子怡。是张译接不住任素汐的戏?还是导演镜头没有表达到位?张译这边的镜头,始终并没有对任素汐抛出的故事,传递出任何有价值的戏剧反馈。
紧接着是整个作品的高潮戏,确实还是微微让人泪目的。但是几个镜头下来,张译似乎还是挺会演戏的?
总的来说,导演似乎一直在拼命想叫你哭,观众拼命地准备想哭,但是始终缺了那么一点点劲。其实就算剧本薄,要讲好故事也没那么难吧。
最后的最后,若干年后,画蛇添足吧?
这里有个疑问,若干年后,是不是一开始放的是女排比赛的画面,后来才变成了缅怀烈士的?
第三段,夺冠。
应该是很多人喜欢的故事,结构完整,节奏感好,有趣生动,笑果十足。小男孩小女孩的友情线,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可以看出导演是个小机灵。
但我从个人角度最不喜欢的是这一段。
主要集中在两点,
1、一个孩子在屋顶这样危险地爬来爬去,街坊的反应和态度让人心惊,仅仅是为了看个电视,屡次三番让别人家的孩子去涉险,而且,人家好心提供了电视,凭啥还非要人家孩子一直扶着电线杆?有脸?上海人都是这样自私的小市民?
时代在变,现在的艺术创作中,除了纯粹的反面人物,其他小人物、人物群像的塑造,也是允许有个性、有缺陷的。但是,我认为在一个主流价值观的电影里,这个小人物或人物群像,肯定还是要有其正面价值、有高光的一面,或者说还是要洗白的。
但是,在这个短片里,上海的街坊邻居就只是纯粹被黑了一把,标标准准地再现了大家刻板印象中脸谱化的“自私小市民”形象。
可以比照的是,第一段《前夜》里把黄渤关起来的那个人 ,一开始很粗暴,但后期洗很白。可见管虎的求生欲还是很强的。
2、最后小男孩做选择的情节,包括后面小男孩的委屈,觉得坐实了外网对我们ZZ教育的嘲讽。
尤其是做选择的那段,很像小时候写作文或作文选上才会出现的内容。
最后的最后,又是若干年后,尤其是在第二段已经用过了一次的情况下,除了画蛇添足,还有点拾人牙慧的感觉(虽然都是独立创作的,但谁要人家时间线排前面呢),最可怕的是,这段真的存在得尬翻天。
总结,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没有感动到我,也没怎么笑,反而如坐针毡。
第四段 回归
有最不喜欢就有最喜欢。
最喜欢回归这段,同意某个主贴作者的观点,剧本的文学性很强。
故事框架很完整,大小两种格局都有,而且任达华这条线索加得很港片,修表这个连结点也选得很巧妙。
印象最深刻的是升旗前那几个紧张的闪回,然后惠英红和任达华的几次互动,然后惠英红换帽徽,任达华在天台上。
朱一龙是这一段的笑点。
然后,歌挺戳人的。
预告片的几处泪点,放在正片里确实反而没那么催泪了。
但是也有几个小问题,1、任达华最后修的是那块表是谁的?这条线后来突然断了,虽然可以脑补应该是王洛勇的,但王洛勇那块不是说新买的么?2、和英国人谈判升降旗时间那块最后的节奏突然松了,节奏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个短片都控制得一般,但这里最明显。3、最后的高潮,歌可以再卡卡点,情绪可以再推一推。
第五段,北京你好。
葛优是个好演员,宁浩故事讲得还行。估计喜欢这段的人也不少。
最大的卖点是葛大爷。
印象最深的是反转。
小孩那句话还是心里一酸的,哭倒不至于。
故事的想法和设定还是不错的,以小人物本身为线索,单线推进,情节推动合理,粗中有细,葛优演的这个小人物一如既往地鲜活,配戏的也中规中矩,不会让人出戏。
总体上,这段短片还是遵循了前面说的小人物规则,一老一小两个人物前期有明显缺点,后期通过一个反转来洗白。
但是,我个人还是不喜欢这两个人物。
葛大爷前期的讨人嫌和瞎得瑟(而且事实就是自己作的),演得太入木三分,后期的高光时刻并不足以补救这个人物形象,所以最终对我而言,这个中老年胡同串子,并没有翻盘成功。
然后四川小孩,就算是目的很感人,说得很感人,但也改变不了前面偷换他人门票这一行为的恶劣性质。这涉及到一个本性的问题,三岁看老。而且,导演为了反转,小演员选得过于“相由心生”。
最后的最后,葛大爷吼那两声很尴尬,我发现这几个导演都不会收尾。
当然,后脑勺还是很有戏的。
第六段,白昼流星。
这个故事在预告片里看不出轮廓。只知道有荒凉的西部公路,衣衫褴褛的少年,策马跑过的草原,还邀请到田壮壮导演和两位宇航员参演。
所以一直到看到成品前,我都对这一段怀抱着最大的好奇心,导演会怎么去讲这个中国人的太空故事。
陈凯歌的功力也不负所望,无论是画面、调度、节奏、流畅度、甚至意境都是全场最佳,演员表演可圈可点。看到中途,我甚至阴谋论了一下,是不是陈凯歌作为总导演,为了突出自己的这部分,对其他几段的节奏动了手脚。
毕竟这部分陈凯歌的小心思也很明显,各种花式捧儿子。把容易出彩吸睛的方言口音台词留给儿子,让刘昊然和其他人基本上说普通话;陈飞宇角色本身的设定也比刘昊然更正面、更乖、更讨人喜欢。当然刘昊然演坏孩子也还是挺有看点的。
但是很遗憾,虽然有那么多优点,费了那么多心思,这一短篇最终还是一如既往地死在了陈凯歌自以为是的剧本上。
和他之前扑街的所有作品一样。
陈凯歌剧本一直有个很奇怪的点,作品逻辑非常导演私人化,就是导演自己觉得感动、自己觉得合理。作为观众,通过导演解释创作心路或者顺着导演思路去尝试理解,会发现是逻辑成立的,至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影视作品,会发现这个所谓的逻辑非常牵强,甚至尴尬。最初的《无极》被称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主要就是这个原因。上一部《妖猫传》,从杨玉环复杂的多重死法,到最后1/3的垮掉,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
一般遇到这种逻辑私人化的作品,是在艺术类的双年展、三年展中,艺术家极度敏感,一些很小的细节或者微联系,可以让他们欣喜若狂,鼓捣出一些作品来,表达自己当时当下的理解和感动。所以我们在看这类展的时候,通常要阅读旁边的文字说明。
艺术作品在完成的一瞬间,对艺术家自身来讲,已经是一个最好的结果。然后,就是等着,看有没有刚好能读懂自己的人,但有或者没有,并不重要。
而作为电影作品,对导演而言,相信口碑是否扑街、票房是否大卖,应该还是重要的吧。
回到正题,这一次的剧本,是讲了一个扶贫的故事,近距离现场观看神州十六号返回舱安全着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重塑了刘昊然的三观。
这个剧本很奇怪,把这一部分独立出来看,虽然剧情老套,但是完整度还是很高的,有铺垫有细节有高潮有感动,逻辑也算通顺。但放在《我和我的祖国》这个整体里,大逻辑就出了问题。
开国大典升旗—原子弹爆炸—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白昼流星)—阅兵式,按逻辑来讲,都是标志性的大事件,那导演拿到的命题,应该是返回舱着陆这个事件。导演为了故事性,增加了扶贫这个故事来丰富情节。按照这个思路分析,剧本明显是失败的,从成片来看,扶贫这个故事并没有对返回舱着陆这个主要事件有任何帮助,反而抢掉了大部分光彩,形成了第二个独立的主题。在一个20分钟的短片里,有两个平分秋色而且都很宏大的主题,让观众抓不住哪个是重点。(事实上,返回舱着陆这件事已经变成纯粹的背景板,反而像个偶发事件,存在感强完全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太有标志性)
退一步讲,就算拿到的命题是扶贫(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后面护航的故事格局可大可小,也不一定要拍成标志性事件,扶贫在这70年里,也是意义深远),剧本也并不成功。在《我和我的祖国》这个框架下讲“扶贫”,目前这个故事就显得太薄弱、太没有力量、没有代表性、没有说服力,这只是一个焦裕禄式的老套人物故事,放在《我和我的祖国》里,格局就不够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是陈导在消化命题的过程中,大逻辑出现了问题。导演灵光一现,捕捉到了扶贫、返回舱着陆、为祖国庆生这三者之间的微联系(讲扶贫来为祖国庆生,讲返回舱也是为祖国庆生,而且居然可以想到通过特定的地点把扶贫和返回舱着陆这两个大事联系起来了,又多宣传了一个国家政绩,超额完成任务,我好棒棒哦~),于是就靠这浮光一瞬,就定下了整个故事。没有深入去优化,也没有从观众角度去倒推这个逻辑关系。
觉得如果老人口中外出读大学的儿子,其实是航天团队在训练中牺牲的战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老人虽然心里知道这个事情,但逢人说起儿子,还是会沿用儿子去外地上大学的说法,也算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吧…
说说印象深刻的点,吃饺子,大妈藏钱的一瞬刘昊然的反应,策马奔腾,骑马背影。
感人的地方也有几个,1、羊要自己站起来(算是个暗喻,和结尾呼应了一下),2、跟我去迎一迎客人,3、两次“回家的人”的设定相互呼应(这里文学性很强)。4、两兄弟帮忙去抬人(虽然知道那么保密的事情应该戒严,但导演选择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可以理解)。
写完之后,发现陈凯歌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文学素养确实不错,导演基本功也扎实,但是真的剧本逻辑是硬伤,希望早日跳出艺术家的自我思维模式吧。
顺便,这是七段里,唯一收尾漂亮的一段故事。
再顺便,羡慕陈飞宇继承了他老妈的美貌…
第七段,护航。
我不知道这段怎么了。就正常的讲完了一个事情,没有槽点,但也没啥值得提的高潮,也没有感动。
但是故事结构是完整的,也挑不出来大毛病,有人物,有故事,还采用了童年、少年、成年三四段回忆来丰满主角。
感觉是女飞行员成长轨迹这个切入点,格局不够大,更像是一张人物小像。
高潮部分(算是吧?)的牺牲小我,成全大局应该是题眼所在,但始终有些让人不舒服。
一是组织要求立即换位,佟丽娅马上执行,如果按照剧本逻辑,宋佳这时候起码应该是有一个天人交战的内心戏,但是成片演出来的感觉是宋佳不服从组织命令,思考了半分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且,这时候的倒计时只有3分钟了,这么紧迫的时间,是直接换位还是冒个险排除故障?我觉得是有点刻意追求“牺牲小我”了,而并没有“顾全大局”。包括后面说给她两分钟时间,两分钟到了后,宋佳选择了沉默,继续排除故障。虽然最后皆大欢喜,但万一失败了呢?
因为直接换位这个指令并没有任何问题啊。这段戏真的很矛盾,这样演的话,显得人物“作”,但如果不这样演,全片仅有的小高潮就被砍掉了。
第二点不舒服的,成片表现出来,女性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过程中,内心考虑的事情太多。除了要做自己的决断,还要我为你着想,你为我着想,容易让人误会女性的决断力并不适合这个岗位。
笑点是雷佳音,但是因为去其他帖子转了下,现在脑子只留下雷佳音说你天天开飞机后面的那个停顿了,唉。
印象深刻的就是跳楼,转速8。
女性观众应该会被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的画面感染到。
最后的最后,结束的纪录片画面也是莫名其妙。在宋佳看到大屏幕直播的时候结束不好吗?是导演突然意识到自己格局小了?
片尾曲,还没有各地各组织各部门的好,要创意没创意,要品质没品质,要腔调没腔调。
各行各业的名人大咖们虽然唱得荒腔走板,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剪辑出更好的效果。
然后,还夹杂了mate30的广告。
最后,是关于七个故事的串联衔接,和陈凯歌作为总导演的工作成果?
谢谢你们想多了,不存在的。只是分别展示了毛笔字、钢笔字、铅笔字,似乎没有圆珠笔字和中性笔字,导演觉得太LOW么,哈哈~
就事论事,印象中好像有一两处特别小的细节呼应,可以勉强认为是衔接的地方,都是用看电视直播、电视新闻的形式,但我觉得反而是减分项,要么把让本来就碎的结构更稀碎了(张译上电视前的女排新闻?),要么就是用得又钝又笨又生硬。(这段是刚看完的印象,现在居然已经记不清楚是哪几个点了,这记性…)
单独给评分的话,80,70,50 ,85 ,70,50,60…仅代表个人意见,应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吧,毕竟七个故事呢,每个人感动的点肯定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