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乡少女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运动  中国大陆 2013

简介: 电影《箭乡少女》以我国著名射箭运动健将郭梅珍的成长历程为背景,着重讲述锡伯族射箭 详情

更新时间:2014-06-04

箭乡少女影评:锡伯风物略

天山下的锡伯人二百五十年来,从没忘记他们祖先的历史,就象曾经跨越了蒙古高原的脚步,从不曾在锡伯人的血液中消散。电影中一再提及的史诗般的西迁,从历史的记忆转化为文化记忆,甚至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固守(电影中很多情节的推动动力),仿佛锡伯族在数百年镇守边疆的岁月中,从来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与悲欢。于是你看到的故事,依然是一个民族、一群人简单、淳朴、善良、诚挚的模样。这或许也是他们千百年来,这个民族本来的模样,一种独有的包容性。

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清朝军机处满文奏折记载:盛京驻扎的锡伯兵一直保持着狩猎的生活,由于多年未曾征调,亦可匹敌黑龙江兵,所以挑选出一千余人派往新疆。
1764年,在沈阳太平寺(锡伯家庙)祭祖之后,连同家眷三、四千人,西迁的队伍经蒙古高原的冰雪、阿尔泰山的洪水,到达新疆伊犁。同时期,还有满、蒙、汉、达斡尔各族从热河等各地被派往新疆。

新疆的锡伯族,在百年时空变幻中,承载着渔猎、农耕文明,融合了中国东北、西北多民族的文化、语言、风俗,在伊犁繁衍生息,培养出无数英雄人才,在中国边疆史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北疆叛乱,锡伯族参与平定北疆。南疆叛乱,锡伯族参与平定南疆。清代外敌入侵,锡伯族抗敌英勇。近代民主革命,锡伯族在军事、社会、文化等等各个层面参与直接斗争。

当历史的过往如风消散,箭乡少女和少年时代的玩伴们出现在祖先曾镇守的卡伦中,电影也就这样开始了。一个普通的锡伯女孩,在隐含的民族史诗中,自然而然的出现,仅仅是简单的热爱射箭,这个看似简单的情节,却面对着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情感各种困惑与成长。一个现代人的故事,虽然与传统有所牵连,但更多的是现代社会对每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的考验——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历史与民族,如何面向未来,走向明天。

对于梦想,尽管仅仅是一个孩子的现实选择,但映射在少女的生活周围,那些重叠的光影,父亲的斥责,母亲的呵护,就幻化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生动、鲜活。任何现代性永远要呼应着传统而现代,现代性在时间荧幕上的真实,有赖于秉承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者来将其实现。导演广春兰正是在她73岁的年纪,将这种真实谱写了出来。

电影限于投资只有80万(或许连买台摄影机的零头都不够,角色都是非专业演员,除了教练),种种物质条件使影片看起来似乎简陋。但在没有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撑之下,能全景式的展现新疆锡伯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谣谚、书法、民俗、曲艺、舞蹈、婚恋,全靠导演的掌控力和锡伯族演员对生活的热爱。所有现代电影该有的东西都有了,差的仅仅是钱而已。这不影响作为现实主义的品质,甚至从对全球化、工业化的反思来说,它恰恰表现出了别样的魅力。

当代中国的物质日渐丰富,精神层面的浮躁、无序、暴戾充斥着各个角落。近年流行所谓地下电影、独立电影、纪录电影,纷纷以深入时代的姿态,对这个国家进行所谓的深度艺术关怀和批判之时,有多少沽名钓誉之徒不过是在窃取廉价的“正义”。广春兰这样早就功成名就的导演,能以有限的资金,在明知很多技术要求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这部作品,足以赢得应有的敬意。

对于很多打着纪录片幌子的电影,《箭乡少女》在还原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民俗的真实上毫不逊色。只不过,箭乡少女完全没有媚时迎合所谓时代审美的姿态和主观意图。站在当代的角度上,艺术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时代、现实?广春兰导演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底气,是最最可贵的。这种坚持,需要拒绝的是,那些非要从所谓的批判中找到存在感的鸡贼般的先锋姿态。非大家不可为。

电影里关于锡伯族各种信息的展示比较密集,如果片长能够设定为两小时也许表达起来会更显的游刃有余,但依然是那个问题,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没有资金、钱),而电影恰恰是工业艺术品。所以,有些看似台词和情节紧凑在所难免。个别有趣的部分,充分的展现了锡伯族融合了各民族以及保留的自己特有的风俗、文化。目前电影是汉语版,还未推出锡伯语版,所以剧中很多人的口音或许是保留了西北汉语、东北方言、锡伯语等通古斯语等等的各种口音。

如,

电影里,锡伯语的父亲叫阿莫,母亲叫额伲。这与同是通古斯语的满语里的阿玛、额玛略有不同。

人物平常在家里说话的时候,正常语速下,有明显的新疆一带特有的类似西北汉族口音(不敢确定)。但是某些说快了的口语部分,就完全是东北话了,尤其是主人公童年时的生活对话:“说什么呐?”,“我有事儿”,就是纯粹东北方言的调调。

由于锡伯族是个既善于保持自己民族传统,又善于不断学习其他文化的民族,所以,多种文化融合,在锡伯族里是平等、平行,不失本民族特色的兼容并包(这种特殊的包容性,比很多要么热衷忘本媚外的民族、要么顽固不化的民族要优秀的多)。东北汉语口音+西北汉语口音+锡伯语(和蒙语、维吾尔语还不同)特有的通古斯语调、顿挫,使电影的台词部分,需要看电影的时候,时时提醒单一文化背景中生活的自己,注意这种特性。

还有一些听上去比较特殊的语言节奏,如男主人公的爷爷(以及男主人公某些时候的语速)的汉语,不知道为什么说的那么短促。对新疆汉语接触的不多,不敢揣测到底是锡伯语节奏导致汉语的节奏变了,还是演员的镜头表演感支离了台词的节奏,或者另有其他什么原因。

小姑娘美庚芝闯祸之后回家,拿起"瓢"大口的喝凉水,然后用尖椒沾酱卷饼吃的情节,与东北饮食习惯、器物、风俗一模一样。不但交代了锡伯族从东北到西北的风俗保留,除了暗示锡伯族历史的脉络,更交代了锡伯族到达新疆之后,同样丰裕、纯净的水土,保证了锡伯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尤其是吃完饼,小姑娘到前园直接摘水果吃,更是看似可有可无的情节,却是多重表现历史、文化、风物的现实主义镜头语言。

美庚芝父亲读书、唱朱伦,男主角爷爷写书法,交代了锡伯族已融合了农耕文明的文化。通过美庚芝阿莫斥责美庚芝不绣花却玩射箭,一方面用儒家家长的风气,表现了锡伯族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又交代了渔猎文明弓箭文化的特性,并且点出了美庚芝妹妹学习女红这种为了将来组成家庭的风俗学习重要性。

同时,在美庚芝母亲呵护美庚芝时,举了西迁中女性锡伯族擅长弓箭的历史,既交代了锡伯族女性社会身份的历史,也交代了时代对于锡伯族男性的改变,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文化身份在当代社会中的冲突。

渔猎文明的男猎手放下弓箭,拿起诗书,却教训幼女遵守农耕文明的儒家妇道,而擅长持家的女主人,反过来引用历史中的渔猎文明的女权弓箭,来反驳父亲的儒家道统,这本就是不断的在艺术冲突上再叠加现实冲突,使历史、文化、性别、风俗、社会皆有展现。可见,锡伯族是个包容性异常强的民族。

影片开始打架的部分,交代了孩子们自己制作弓箭使用的是柳条、芨芨草,也是介绍了新疆的风物,尤其清人喜柳。通过男女主人公童年第一次见面,交代了锡伯族舞蹈,以及乐器非查克,还有那首著名的锡伯族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作为不明显的背景音乐在美庚芝跳舞时出现。通过第二男主角的挑衅,被误射屁股,交代了锡伯族孩子们青春期的萌动,以及为后面父亲教训美庚芝和铺垫美庚芝情感的第二线索埋下隐藏的伏笔。就象后面男二号自己打趣,嘲笑自己:没有附线的爱情主旋律是不动听的(台词大意)。

美庚芝父亲,唱朱伦,表现锡伯族曲艺,用笤箸扫摇篮表现祈福风俗。
美庚芝母亲,收养孤儿,哈萨克族也有类似的传统;给美庚芝和妹妹染海纳,习俗缘由不明。海纳花,东北叫凤仙花,女性染指甲专用。影片里交代是锡伯族的老传统,似乎是保养手指、身体之用。印度等南亚大陆各国也用海纳做女性手、臂纹饰之用。

喜利妈妈,锡伯族的藏传佛教信仰之前的原始信仰中的一种重要的载体,似乎类似史前文明时代的结绳记事。在房内对角线拉一根绳索,上面挂着各种小模型。如果家里生男孩,就做一个小弓箭系在上面,生女孩系一个东西在上面。过年挂起,平常由主妇收藏。这条绳索一代传一代,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又有原始宗教的痕迹。

美庚芝在参加比赛前,受到了临村女孩的挑战。接着通过乡射箭选拔,县射箭比赛,交代射箭运动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体系、成熟。群众运动基础的深厚。

男二号斗鸡,交代了乡村生活中的文化生活的无序和又反衬了射箭运动的重要。男二号斗鸡冠军之后,为大家跳舞,不知道真正的锡伯族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风俗,还是艺术加工,总之展现了舞蹈在锡伯族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和丰富性。尤其是对照后面男主角在表演射箭舞等情节中,映衬了舞蹈在锡伯族人世俗生活中的多样存在。还有两个人在湖中决斗之后,在水中跳起舞蹈,仿佛锡伯族渔猎文明的渔歌部分,重新展现。

电影中所有人物之间都是非常简单、直接的关系。不知道锡伯族生活中是否真实如此?好像男女之间喜欢、爱都是简单、直接的,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不会有什么礼教束缚和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男主角在射箭比赛中直接当着众人面说从小喜欢美庚芝;
男二号半夜去美庚芝家门外和一群小伙子唱情歌;美庚芝父亲要拿辫子抽小伙子们,美庚芝母亲却说欢迎来唱歌。
美庚芝要赶走唱歌的小伙们时,直接对着唱歌的人群,用真的弓箭射;
男二号跟男一号从小是朋友,但是为了美庚芝,直接了当的约战;
美庚芝的妹妹把定情信物送给男二号,虽然男二号刚刚在抢夺美庚芝的时候输了;
美庚芝不知道从小青梅竹马的男一号家住哪儿,一路寻找(广春兰导演的妙手空空,很多章节都如此,韵味无穷);
男一号的爷爷不认识美庚芝,美庚芝就直接给爷爷做发面饼。
也许是锡伯族从八旗制度的牛录,转向乡村的时候,基于本民族内部的文化氛围和邻里关系,或许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复杂的关系和交往的障碍,让锡伯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特别直接、干净。


几乎,广春兰导演,在设置每个故事情节和推动的时候,都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交代、铺垫锡伯族的文化、历史、风俗,甚至每个情节都与整个故事的各个情节之间是紧密、交织,互为铺垫、线索的。这非一般经验的导演能够做到。可惜只可惜这样的电影如果多投入十倍的资金,也许就能成为一部经典中的经典电影。欧洲新浪潮所表现的无非也就是这些而已,不会更多。

在没有强大资本支撑的,并且电影摄制需求又十分迫切的领域(农村题材、儿童题材、边疆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劳动者题材,各底层社会题材等等根本不可能有足够资金,却又非常需要拍摄电影的领域),如何让中国电影,不同于世界电影,不光在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思想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在电影摄制的工业体系上,在资金的运作上,在市场的经营上,都需要这个时代的电影人作出一个基于热爱的选择。只有象美庚芝这样奉献出生命的赤诚之时,中国电影才有摆脱铜臭至上、沽名钓誉的希望。虽然,这个超越当下中国电影艺术工业体系现状的希望看似渺茫。

这部电影是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新疆电视台联合排制的,投资只有80万,作为中国基层的行政单位,一个县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或许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对于这部电影过多的感官苛责是不必要的。广春兰导演留下的这部作品,它是否真的是经典,它里面有多少经典电影所具备的要素,这要看未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乡村县镇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之后,当地方经济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一种迫切的时代要求之时,也许会有后来者重新翻拍这部电影,向广春兰或者今日的锡伯族,或者向更久远历史中,执著热爱生活、坚韧顽强不息的锡伯族致敬。

这并非是一部简单的,仅仅只是为了刺激观众感官的,虚无缥缈的,毫无立意的,仅仅为了赚取几块几亿票房,而营养全无,仅仅只为了满足人类口腹之欲的电影工业流水线下的快餐。想体会其中电影艺术自身的意味,需要放低对形式的执著,很多历史的、现实的画卷就自然而然的展开了。热衷好赖物大片的人或许没必要凑这个热闹。喜欢故作姿态的附庸媚俗挖苦时代的所谓独立电影的人也没必要看这种电影。如果你并非对生活充满简单的挚爱,或者对他人的理想主义追求充满尊敬的话。

影片整个主线之外,还有一个部分耐人寻味:男一号为什么放弃射箭,又拒绝了成为专业运动员的邀请,这些情节和他不想让美庚芝继续射箭交织在一起。或许,男主角对当代视野下的女性的社会身份的认定,略欠妥当的价值观(或许也是深知射箭的艰苦,而爱惜美庚芝的表现吧),不妨碍它也有伟大的舍己和全局关照的用意。按照电影的铺垫,男一号的射箭水平不在美庚芝之下,然而矛盾的对立就是现实。爱之惜之,如果能够统一,也是艺术所能超越现实给人带来的最好启示。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的追求,无外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生活的看似不合理,高于生活的看似合理,却又各自在真实的生活中反向存在,并交织出丰富多彩的别样生活,在银幕上与时代互相呼应成为历史河面的浮光流影。

虽然电影工业层面的镜头雕琢,没有尽情展现,但时时闪过背景中壮美的场景,尤其是男女主角重逢后的山峦、远望,依然是锡伯族驻守边疆数百年来,历史风云变幻中的本来模样。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