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台词: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把毒品卖给小孩吗?
-那样就可以控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都很脆弱,连动物都不如。
(这句台词出现之前,其实故事的谜底还远没有揭晓。兄弟两个如常对话,一个坚强成熟的兄长用带有责备和警示的语气告诫自己尚且年幼无知的弟弟。。。然而当“真实的故事”显现,我们会发现这是兄长因为缺席弟弟的成长的遗憾,和自己没能在其生前给予足够关爱的弥补。可惜小镇青年的悠闲岁月,只是他脑子里的幻象。)
- When you were torturing him, was he calling for me? Was he screaming my name?
- Yeah, he was.
- He still is.
(-是的,他当时一直在叫你的名字。
-他现在依然在喊着我的名字。)
——————————————————————
看这部电影之前先听的OST,棒呆。因为是《Made of Stone》的导演,所以想来音乐上的taste应该和我很match,一个记录了80年代最伟大的英伦乐队复活后第一场演出的纪录片,大概导演当年也是曼城小镇不折不扣的迷弟青年 ,然后工业时代城市的异变就在斯派克岛那晚不灭的掺杂了荷尔蒙的大麻烟叶里燃烧,最后爆炸成了个大蘑菇。还有一个原因是奔着Paddy来的,因为一直觉得他眼熟,就在参演的片子里找出了这个人的名字,点进列表里发现自己看过《血与冰琪凌三部曲》和《滚石风云》,所以对这张酱油脸比较有印象,于是想来看看他在这片子里贡献了什么样的“深井冰”演技。然而出乎意料,不是那种怪咖的感觉,就像是王宝强在《天注定》里的表演,突然就让我觉得他张家辉上身了。
Paddy在片子里的表演也真实而内敛得多,不像他自己,就像个刚从战场回来被精钢包裹的士兵,聪明、勇敢、理性,善于思考却不失狠辣。包括导演拍摄手法,蒙太奇的运用,那些闪回,记忆片段的穿插,镜头的运用,演员的对话、收声,甚至让我觉得不是电影了,有点伪纪录片的感觉。然后配合音乐出现哥俩在草地广阔的农场上浪荡,有一种单调恣意的平静安心,有种特属于小镇青年的懒散安逸。有别于看其它电影,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出于听了OST之后的好奇,所以事先完全没去查影片的内容,也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播放影片后的好一阵子都以为只是单纯描述青年间帮派关系或是成长困惑的电影,要么就是又和烟酒毒贩子扯在一起的what the f**k类型片。但也觉得气氛有点怪异,显然那么一伙人一提起那个名字就会陷入沉默,那是触碰到了属于他们共有的秘密,那种恐惧和躲避绝不是欺负谁那么单纯,而弟弟在哥哥的“保护”之下也从未在人们面前出现,只有他们两个单独相处时,他才像个单纯的孩子一样和他聊天,时而附和,有时也表达想法,但从没暴露在第三者面前。哥哥的复仇逐渐开始,随着过往记忆的穿插闪回,故事的轮廓也愈发清晰。哥哥的复仇和弟弟死亡的真相两条线交叉并行,颜色灰暗,阴冷潮湿。
但是当影片终于揭开谜底,弟弟早就死于自杀之时,我内心还是受到了不小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半夜在被窝里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时,作者终于来到旧日职教的小镇,在那所学校里“撞鬼”一般遇到了曾经教导的学生,然后读者终于在悬而未决的内心里确定,那个作者一路上一直叨逼叨的“裴德洛”其实就是未患精神病时的自己。
说回电影。其实就是哥哥参军远走他乡,留下一直以来视为“累赘”的智障弟弟,而镇上的人可不全是善类,一次弟弟只是偶然去一伙流氓地痞的聚集地送外卖,在药物、群体和“首恶”的共同作用下,人性的恶被放大,他们将弟弟视为玩物一般,施以威胁、恐吓、诱使其性交、嘲弄、假意的称兄道弟、迫使其抽烟、吸食药物,并将其捆绑在牛棚中进行侮辱,本就心智不全的弟弟战战兢兢,尊严受辱,但却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施暴者,而后终于在人群狂欢着散去后选择自己了断。哥哥返乡得知弟弟的死讯,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不光要让那群混蛋尝到肉体的疼痛,更要让他们尊严尽失。然而作为一个良心未泯能称之为“人”的人,暴力残忍的复仇并不能削减哥哥的悔恨,也无法平息他内心的痛苦,他清楚地明白在复仇计划完成之际,他也早已被自己憎恨的罪恶吞噬,他在痛苦中祈求自己的死去……
常想,罪犯里最可怕的不是冲动杀人者,而是以作恶为乐的人,你越是真诚善意相待,他越是以恶十倍报之。所以《烈日灼心》里虽然开篇就是触目惊心的灭门惨案,但整部电影却充满温暖,而像《伊甸湖》这种不断丢给主角希望骨头,却最终在施虐者的纯粹美好的快乐里结束全片的,才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一旦陷入集体行为里,人的邪恶就被放大了,出于均摊道德风险的借口,个人的罪孽被集体的行为淡化了,或是人类都可以选择性遗忘,继续凭借酒精药物,共守沉默,如常度日。当然恶人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天生就是邪恶阵营,人类社会的道德礼教完全束缚不了,凭借着狡猾、阴狠、没有人性成为坏人的boss,然后那拿人取乐的乐子可就多了去了。有些天生也是坏人,但是无奈蠢笨愚钝,就像山中小妖,跟着大王巡山也想着尝上那么一口唐僧肉,他们无疑是胆怯的、弱小的、没有主意的追随者。然后还有些人,普通如你我,拥有世界上最平凡的家庭和生活,并一直在自己的条框里努力扮演着称职的角色,大概是“符合标准”已成习惯,放到坏人堆儿里他们也能自然融入其中了,变成一些个不知反抗为何物的顺民。当然,你看坏人里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嘴脸,好人堆儿里也一样。
关于为什么最后哥哥选择让那个父亲杀死自己。其实他并非活在cult movie里,所以并不信奉爽利干脆的“以暴制暴”,他清醒地知道,恶人最大的罪恶就是将善良的人异化,最终让他成为monster,但出于对弟弟的愧疚也好,怀念、不舍、爱意也罢,他只能将自己变得比坏人更坏,比狠人更狠的存在。
结尾,他在那个拥有家庭并尚存善念的“爸爸”仓促的挥刀中死去,对于这个处理,我觉得又一次证明了普通人善恶界限的模糊,一个举动只在闪念之间,这个“爸爸”在“弟弟”的死亡中扮演了不作为的角色,而在“哥哥”的死亡中又扮演了作为的角色,两次看似相反的行为举动,却无一例外的导致了个体死亡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就是人性中包含着太过软弱、容易动摇、屈服强势、自私、逃避选择的成分。
可是,好人被坏人害死了,坏人被好人清除了,好人在血污中自毁了,而这种人却一直活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