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对于道德的最初印象,一个来自日常生活,一个来自影视剧,两种途径都导向了一个类似的结果,就是对道德的印象通常是跟“死板”“说教”“束缚”等词联系在一起的。
看到这部剧里烂俗的部分,让我联想起了这一点,让我想到从小看的很多类似的故事剧情,其实是一些多么糟糕的东西。通过打破道德底线的剧情设定达到一种对观众的刺激,除此无它。这透露出一种深深的道德厌恶感,又跟如今互联网上经常能见到的道德洁癖,激愤的道德审判,如出一辙,这都是道德无知的表现,被道德束缚被道德绕晕的表现。
对于道德认知的改变,一次是发生在接触到康德的时候,意识到道德原来也可以被聊得很有意思。再一次的认知改变就是被这部剧里脱俗的部分触发的。
剧中有一段戴海臣跟徒弟的对话:他们老跟我说,时代变了,人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我也知道这个理儿。但有一点我弄不明白,如果这老规矩都变了,那人的根要扎在哪儿?
看到这场戏我忽然明白,这些以镖门为代表的传统中国人,是过着一种道德生活。第一次对所谓传统生活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道德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就跟纵欲也是一种生活一样。
小时候周围的大人在酒桌上喜欢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那个人怎样怎样”“他人品不行”等等这样的话语。有段时间的看法是,总把事跟人品混在一起,是落后的表现。现在看来,那种喜欢讲人品的人际氛围,有个非常大的前提,就是道德。在道德生活的前提下,才有做人这样的一件事的成立。联想到现代生活,有个粗略的感受,心理学的方式是对人的消解,传统的道德生活是对人的构建。
许子东说张爱玲的小说: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主题。我认为,相比于人被道德支撑,人被虚荣心和欲望支撑,是一种更原始的状态。
想起很早看过的锵锵的一期节目中,窦文涛说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很多读书的人都是年轻的时候被西方的文化吸引,但年龄大点之后,都会不约而同的回到传统文化里。我当时认为是有道理的,但不明白具体原因。现在想来,欲望的尽头是虚无,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