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仍然是一部今年奥斯卡提名电影。看了一遍,看不明白。于是打开豆瓣,看了看其他朋友的影评。多数都是赞美这部影片,顺便亲切的把本片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简称为PTA,似乎他们已经熟悉到不屑于称呼他的本名了。诸多影评中,分析的头头是道,错落有致,无比深刻无比高远。看的我一脸懵逼,实在是自惭形秽了。不过电影既然看了,总是有些观感,虽然无比浅陋无比没趣,没有“评”的资格,仅仅有一“感”。偶然进来的朋友们也请赶紧离开,别耽误了您的时间。只是为了写出来自己给自己看。
影片的主角是25岁的阿拉娜和15岁的加里。加里在一个偶然场合舔着脸搭讪了犹太姑娘阿拉娜,慢慢向男女朋友那方面发展。两人都有想法却并不严肃也并不认真。过程中,两人都不断劈腿又不断复合。彼此都当做是工作学习之外的余兴。加里的正经事是做生意,发现刚上市的水床不错,拉上阿拉娜一起做。从策划到营销到一条龙安装服务,正经像那么回事。可没多久,中东石油禁运影响到水床的原料生产,已经使他们感到一丝威胁,加上后来那个风流土豪客户的频频骚扰,更令二人灰心丧气。之后二人各自寻找新的出路,可又是出乎意料的碰壁。最后两人只得重新找回凑合的爱情。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编导几乎是把真实生活纹丝不动的搬上了银幕。没有拔高也没有贬低。比如加里正高兴呢,却无端被警察戴上手铐押到警局,一番屈辱之后明白是抓错了人,把加里扔在警局的凳子上不管了,没有道歉也没有解释。留下他一个人在凳子上犯蒙。幸亏阿拉娜不顾一切跑过来,隔窗比手势,加里才明白可以走了。现实中我们都有可能碰到此类小小的不白之冤,也没处和谁去较劲,踏实走开才是唯一的办法。一般编故事的人,通常都要有开头、过程和结尾这三段,彼此充斥着紧密联系的因果关系,而影片中的这段,无因无果,和咱们的想像不一样,可这就是现实。
影片中的阿拉娜无聊之余,加入了议员的竞选团队。这位议员西装革履仪表堂堂彬彬有礼,看起来真像个好人。他对阿拉娜的工作也是赞赏有加,还约她一起吃晚饭。暗自欣喜的阿拉娜到达餐厅时才知道,议员是去赴他男友的约会,她自己不过是两个同性恋之间的电灯泡。极度失望的她因此认定“男人都是烂人”。而加里在自己刚开张的游戏厅中却遭遇了新女友的遗弃。于是转身去寻找阿拉娜,阿拉娜也在寻找“烂人”中的唯一例外加里。远远互相看到,彼此奔跑着相拥在一起(虽然老套,却也合理)。在遭遇了种种不愉快之后,他们彼此都成为了对方唯一的希望,都渴望得到一些心灵的抚慰,虽然他们都不是对方理想的恋人。“虽不中,不远矣”。
年轻人大都有过自己的纯真年代,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可一旦进入成人世界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相距甚远。遭受初次的打击和挫折后,渐渐对现实的残酷有所体味,那么就自然会去思考去调整,要么随波逐流,让自己成熟起来,成为和大家一样的“成人”,说不定混成个精英也未可知。要么颓唐下去,自甘堕落自暴自弃,和规矩反着干,最终不能见容于社会。再一种就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既然成人社会和我想的不一样,那我就做回我自己。阿拉娜很明白加里并不是她理想中的恋人,但至少他是真诚的。尽管生活没有目标,尽管知道以前的那些理想是多么虚幻,也知道今后的生活会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她也并不在意自己从众且出格的行为,但她在内心深处仍然要坚守灵魂的纯真。生活就如同一张甘草披萨,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有准备就好。
影片的拍摄有很多特点。阿拉娜和加里在警局的隔窗相望,互相的交流、手势都很有意思;阿拉娜从窗缝里窥视加里和女友的行动,却没有按惯例将镜头转过来对向加里,窥视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还有一个加里奔跑的长镜头,不仅是长镜头,还有运动中的跟拍。再就是阿拉娜开着货车,夜晚在公路上长长的倒车,更是吸引人的看点。
看这部影片,一部分原因是它是本届奥斯卡提名影片之一。看完之后,并不认为会获得最佳影片。理由是奥斯克的获奖影片通常要具备雅俗共赏的特点。而这部影片确实很雅,却令人费解。我这样的俗人看不懂,它如何能得奖?
眼瞅着明天奥斯卡就要开奖了。去年预测了两项(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百分之百准确。今年再斗胆预测一下:最佳影片是《西区故事》;最佳外语片是《驾驶我的车》。
本人评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