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图书馆内部事务
Ø 工作例会,讨论集资捐款进度&分配使用,譬如:数字化模式阅读和版权沟通,月书籍借阅量&购买需求评估等。
Ø 接待工作,线上来电线下来访。分享其中两例:一位图书管理员正尝试翻译一本中古英语写成的书摘,为来电读者寻找ta需要的信息;一位数字库维护管理人员正在帮助,一位女士寻访她同一家族数百年前从奥地利来到美国的故人。图书馆管理员们不仅是耐心的,而且ta们有着深厚/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
Ø 古籍书信的修复与数字化。工作人员需要仔细辨认发黄纸张上字迹,然后一个个抄录记载在电脑上。或者,用专门的摄影设备,直接将图像数字化保存。小小的格子间暗房,一页页的书籍报刊原貌,随着扫描设备的运转,转化成一张张可流转千百万次的图像。
B. 文化性交流活动
譬如,读书会,学术讨论讲座,音乐会,慈善会等。但主角不一定是专业人士。有个看起来愤怒的年轻人,把他吸毒,交友,烂醉,无家可归的经历写成了一首长诗。他站在舞台中央,大声用力地释放他写在诗歌中的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似乎刻意剪去了“观众回应”部分的镜头,无论是学者对某个观点的精辟解释,演奏人士的表演高潮,诗人的朗诵结束;镜头打向观众席时,永远用的是平静的画面,没有“掌声”的呼应。
C. 社区活动&服务中心
譬如,NYPL提供求职培训,举办招聘活动;提供学习辅导,开办青少年艺术&科技课程;提供公共福利&权益政策解说,为聋哑人士解说电影等等。
有两个事例。“新美国人角”,是NYPL社区分馆为移民群体专门设计的,包括图书专区,推荐移民法务类书籍;课程培训,教授计算机/笔记本使用;移动设备借用,免费使用手机—+话费/流量套餐一年等。
“团体会议”,某社区的黑人群体在讨论“社会歧视”。譬如,历史课本试图美化“黑三角贸易”,用“找工作”等温和性词语中和历史上曾存在的血腥。关于“我的祖母是如何失去她的店铺的”,供货商针对黑人店铺提价,迫使ta们提高物价,以此减少黑人店铺的客流,迫使ta们售卖资产。
图书馆里蕴藏着城市气质。我在观影过程中,脑海中自动过了一遍“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诺维奇图书馆”。把它们拿来比较后,刻画出了图书馆所属城市的性格。譬如,北京-首都图书馆,大气,开放了一栋藏书楼供自习阅览,不设门卡,借书才需办卡;上海图书馆,简约,只有四层共阅览,借书须预约,由图书管理员从书库调书,读者按预约号取书;诺维奇图书馆,舒适,它更像一个文化中心,一半空间存书一半空间休闲娱乐。相似地,和NYPL一样,这些图书馆是城市文化中柔软的一部分。
【图书馆】,这一文化机构,通过延续教育知识服务,创造出精神自由,平等共享的城市空间;让都市居民得以从宏大城市规模的异化疏离中,恢复对该城市地理,社会和文化空间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