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在一个初入冬日的午后看完了《半之半》,坐在书房转头望向窗外,阳光刚好从斜对面高层的窗户上反射进我眼底,但没有照到窗外的黄叶。
在周四的戏剧课上跑神看第一集的时候差点睡着,节奏慢慢的,剧情也比较寡淡,但画面好美,让我对挪威的森林更加神往了。第一集展示了这部剧文艺的基调和唯美的氛围,剧情上交代了很多信息,也留下了悬念。这好像是我看的第一部这种气质的剧集,一开始其实没有很喜欢,只是秉承着不弃剧的原则看下去了,看着看着习惯甚至喜欢上了故事里情绪细腻的起伏。如果说我从前的故事取向是大海的波浪,那么这部剧就是刚刚铺好的床单在床垫上浅浅跳跃的模样。故事里的情节、人物关系都同我的情绪一样,缓慢流淌,就像真的在过着日复一日平静但不平凡的生活一样。
《半之半》的治愈不是宣传的标签,也不是像mv一样单调空洞的美丽,它是真的放慢了步调,放缓了跌宕,放大了情绪,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可能并不适当的不幸,如何珍惜仅有1%的小小概率和仅有一半的一半的满足,细微的、珍贵的、悲伤的、勇敢的、坚韧的,五个形容词能够概括故事里的几乎全部人物。在突飞猛进的现代,要治愈就要先慢下来寻到症结所在,不是吗?虽然能理解但也很遗憾这部剧因为收视率太低被砍掉四集,一个慢慢的故事如果能慢慢地讲完整会是怎样的呢?想象力太有限了,只好把这份疑问像铺平床单一样一次次抚平了。
剧里的主要人物都有着相似的内核,都有着悲痛的过往,都在拯救自己的路上尽力温暖了别人。最喜欢的配角是敏静同学(其实一开始是恩珠姐姐来着但敏静同学的人物弧光真的是一寸寸显现最后一下子刺穿我),女儿因病过世,自己困于工作没能拉住女儿走前伸出的手,成为了她心里的空洞。因为女儿和恩珠姐姐同名,为了怀念也为了疗伤,回到了年轻时住过的恩珠合宿,在那里和善良坚强又悲伤的恩珠和瑞雨相互温暖,彼此治愈。而敏静同学最后选择离开合宿,去自己一直向往的海边疗养院工作生活,虽然由于剧情删减她的结局来得有点突然,但这个安排是我心里的点睛之笔——行路的途中不要沉溺于温暖舒适的驿站,在被疗愈后要继续自己曾打算放弃的人生,或许不舍,或许迷茫,或许害怕,但仍要前往,仍要追寻——而恩珠合宿,也会继续静静望在坡道的尽头,守着门前的那把旧椅子,和每一场绚丽的晚霞一起治愈一个又一个过客。
说到女主瑞雨,我私心很爱这个角色,也很喜欢蔡秀彬的演绎。瑞雨这个角色的善良有很具体的说服力,她对智秀的不幸感到悲伤,对河源的遭遇心生怜悯,逐渐爱上河源的理由是喜欢“人对人倾注感情的样子”,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着能够共情一切的强大心脏。而在这颗悲悯之心背后,旺盛的生命力是我爱瑞雨的另一个理由,在智秀为老公的失误感到不幸时瑞雨安慰她说“大自然也会失误”,在河源知道了母亲离世的真相后瑞雨安慰他说“今天12度,明天17度,今天还很冷,明天就温暖了,自然会自己变化的,就去依赖它吧,我也会变好的”。瑞雨是会在伤口上种出花的人,她很好,值得河源那份珍视她的全部的爱。(河源也好好555记得瑞雨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在智秀AI让他们买蜡烛的时候立刻捕捉到火是瑞雨的敏感点立刻拒绝 绝了)
另一个我很喜欢的设计是,瑞雨和河源,分别回到弥矢岭和奥斯陆去正式接纳过去的伤痛,都是独自前往的,并没有让对方同行,他们两个就算是相爱也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虽然彼此给予的内心力量是推动双方踏出这一步的关键因素,但他们都没有一起去真是太好了。瑞雨说,希望他们两个第一次一起去的地方是他们两个都没去过的,潜台词大概是更希望我们并肩交换的是爱与希望而不是伤痛与过往吧。
最后摘一段喜欢的剧评吧——
在河源以往的生活里,“能拥有半之半就好”是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和处事原则,就像顺好说的“他有自己的方式,并非全部,他会把珍贵的,正好分成一半的一半来守护。抓住了重心,实现了梦想,也守护了自己”。我觉得这种心态不是卑微,但在感情上,它确实太理想化了,是虚的,没有落在实处。
感情是有声音就好、有对方的半之半就好,还是需要相见、需要陪伴,是从第一集开始就隐伏着的一个问题。
河源一直是守着“一半的一半”走过来的,就像他对智秀的单恋,十年间不联系、不介入对方生活,只是想到对方,就能得到安慰,获得支撑。但是现在智秀不在了,想到她只有难过,必须要放弃了,那么放弃什么,怎么放弃呢?
河源的答案是不仅放弃智秀,还连从前“有半之半就好”的原则一起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看着”、是短信、是为你做什么、是半途相见、是直接地诉说想念、是“我想见你,想在一起,想牵你的手”,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双向的感情”。为什么第九集文河源忽然开窍了,高歌猛进地成了行动派呢?因为他想通了,做出了取舍。
在下一个冬天到来的时候,瑞雨和河源一定还会披着那个毯子,依偎着坐在配送地的落地窗前,看着渐暗的天色,看着蓝粉色的晚霞,看着缓慢飘落的中雪,身后是温暖的火炉和刚刚煎好香菇和鸡蛋的平底锅。
想守护你一半的一半,更想陪伴你的一天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