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01

幼童影评:这群百年前曾扛起全民族希望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历史遗忘

如今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却是由政府选拔派遣,为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振兴中华。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曾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
他们的名字今天依然耳熟能详: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外务尚书梁敦彦、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
纪录片《幼童》讲述的就是这群留美幼童的故事。
洋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大清这个朽败王朝的大门,惊醒了“天朝上国”的好梦。
当时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进步思想势在必行。

而送幼童出国留学这种大胆的做法,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生,也是第一位毕业于耶鲁的中国人——容闳。
容闳7岁时被父亲送到澳门,入读马礼逊纪念学校。
他父亲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当时在南方活动的洋人多,他父亲认为会说洋文将来也许能谋个不错的工作。
没想到机缘巧合,容闳跟随返美的校长夫妇来到纽约,后考入耶鲁,成为首位就读于耶鲁的中国人。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毕业,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
1867年,容闳提议政府选派120名优秀幼童出洋留学。
这个上奏由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并且得到洋务运动首脑、恭亲王奕大力支持,拖了4年之后,终于获得朝廷正式批准。
1871年8月“幼童出洋肄业局”成立,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
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

按照计划,每年挑选30名12岁左右的学生赴美留学,分4年共120名。
学制15年,幼童出洋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

选拔幼童的工作在上海展开,李鸿章提出的选拔标准颇为苛刻。不仅要才智过人,送出去的孩子代表国家形象,长相还要好。
然而当时的人们很少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传言都说美国是个遍地野蛮人的不毛之地。
容闳在上海招不到愿意留洋的孩子,他立刻返回广东。因为广东一带较早与洋人通商,相对来说更容易被说服。

在留美幼童的名单中,广东籍的幼童占了70%以上,而他们又大半出自广东香山,即今天的珠海、中山一代。
今天珠海一个叫唐家湾的地方是七名留美幼童的故乡。这其中有日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也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这些孩子中超过80%来自广东。
他们乘着刚问世不久的蒸汽轮船向东航行,横穿太平洋,抵达美洲大陆,航程为25天左右。
1872年9月12日,第一批挑选出的三十名中国幼童留学生抵达美国旧金山,受到美国民众的极大关注,很多美国人甚至分不清这些留着长辫子的小孩的性别。
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语言学习,幼童三两人一组,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来到马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十几户美国人家中。

幼童们寄住的家庭一般是医生、律师和小生意人,都是美国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
幼童容揆和李恩富给分配到斯普林菲尔德的威尔太太家。

容揆的孙子回忆道:

另外先后有四名幼童寄住在建筑设计师哥登尔家,其中包括日后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的唐绍仪。
曾接待过容闳的大卫巴特拉教授家,这次也接待了四名幼童。这四名幼童将来都成为了晚清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
当地的教育局局长对这些小留学生非常重视,写信给孩子们的教师,叮嘱他们要照顾好这些来自异国的幼童。

除了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之外,这些幼童也要定期回到留学事务所学习中文课程,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

当时有一名叫黄暄桂的幼童在美国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要刻苦学习,成为大清王朝栋梁之才的理想。
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
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
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
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
后来120名幼童陆续全部到达美国东部的新英格兰,被分散居住在了40多户美国人家中。
因为当时的新英格兰是美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大学都集中在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来自大清的幼童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
当时的记录表明,来美国一年后,他们已经能和当地孩子自如交流,而且他们总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学校里成绩最优异的学生。
从当时的毕业留言簿上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他们的毕业留言总是中英文结合,图文并茂,钢笔毛笔都会用。
幼童梁敦彦到达美国一年多以后,便可以用英文作诗。

建筑师哥尔登回忆道:

初到美国的中国幼童留着长长的辫子,经常被当地的孩子称作”中国女孩“,再加上美国学校有不少体育活动,长袍马褂很不方便。
留学事务局官员也就默许了孩子们换上西装,但是象征大清国民的辫子却不允许剪。
而剪发者往往会被提前召回,幼童史锦镛就因犯忌被召回。
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来自广东香山,到美国时15岁。
他很快融入了在美国的生活。在给女同学的信中,他计划以后进入耶鲁学习,然而耶鲁却没有关于他的记录。

原来因为他剪辫改装,被清政府认定为西化过于严重。史锦镛和另外三名幼童被提前召回。
1876年,中国幼童在美国参观费城世界博览会时,在西式服装外面仍然加罩长衫,保持着清朝儿童的打扮。
在博览会上有中国官员跟几个年纪稍大的幼童聊了聊,他们对答如流,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聪慧。
康州教育局把中国幼童写的文章也带到博览会上,代表康州的教育成果。在博览会上孩子们还受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总统为中国幼童举行了欢迎式,和每个孩子热情握手。
据当时的报纸称,这些孩子个个聪明伶俐举止端庄。
中国学生分散在康州和麻省不同的中学学习。
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让美国人惊叹不已。
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50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1人进入哈佛大学,3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不仅成绩优异,这些中国学生正直亲切的人品,也给当时的美国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学生迅速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学习。
他们脱去长袍厚靴,穿上运动装,当他们学会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日甚一日地爱上异国的文化习俗,他们已经身不由己踩到了禁区边界……

后排左起:蔡绍基、钟俊成、吴仲贤、詹天佑、黄开甲;前排左起:陈巨溶、李桂攀、梁敦彦、邝咏钟。

1880年,留学事务局新来了一名监督叫吴子登,他对西方文化强烈排斥。
当他来到美国,见到这些身着西式服装的中国孩子的言谈举止。认为他们已经完全变得有失体统。
他立刻给所有孩子的美国老师发了一封公告让他们不要教中国孩子美国的地理、弹钢琴、英文诗歌以及一些文化课程。

同时他要求这些孩子要定期回留学事务局学习中文课,往往是整段背诵一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背不出来就要挨打。
这和西方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留学多年的孩子们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旧式教育。他们称留学事务局的大楼是”地狱楼“。
容闳作为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当然理解这些孩子,他说:当他们平时性灵上受到的沉重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便都和旧教育的规范不合。

1880年幼童容揆和谭耀勋高中毕业,他们宣布加入了基督教,并剪去了辫子。这无疑犯了大忌,面临被提前遣送回国的命运。

他俩在前往码头的火车中途下车躲了起来,宣布与中国留学事务局脱离关系。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官员,他们认为这是危险的信号,接着就有人上奏,希望撤回所有留学生。

容闳意识情况紧急,他不希望这些孩子中断学业。于是求助于中国孩子就读的学校校长们写一封联名信,并请总统签名。
他希望清政府不要终止这些孩子在美国的学习。这封信写的可谓是苦口婆心,言辞恳切。
出自耶鲁大学波特校长之手的这封信写道:
然而此时恰逢中美关系紧张,总理衙门向皇帝呈递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幼童留学计划终止,全部幼童提前召回。
1881年,中国幼童在美国的最后一个暑假。此时120名幼童中有一半已经就读于美国的各个大学。
还有一批即将进入大学。全部学生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了大学学业。

1881年7月,位于哈特福德的中国留学事务局关闭。
1881年8月,推切尔牧师在哈特福德的避难山教堂,为即将离去的中国幼童举行告别晚会。
晚会上几位幼童寄养家庭女主人给幼童在中国的母亲写了信。
其中一封信中说道:
当这些留学幼童经过数日的海上颠簸,抵达上海码头的时候。
并没有想象中来迎接他们的亲人,也没有欢迎仪式。
只有喧嚣嘈杂的商贩和周围异样的眼光。为防止他们逃脱,他们被一队水兵押送到上海道台衙门,暂时安置在阴暗潮湿的求知书院。

在国内,留美幼童被认为是有害社会,无益国家之人。
他们一回国即遭到新闻舆论的谴责和辱骂。
《申报》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而令人唏嘘的是,《纽约时报》也发文,写道:
”大清国在我国实施的教育计划,十年来,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这些年轻人懂得电报技术,而大清国境内不准许哪怕一英里电线的铺设。他们已经熟知铁路施工程序,而天朝盛国疆域内唯一一条铁路已经被政府收购并拆毁。大清国不可能希望这些年轻人从我们这里引进一些科学知识和工业技艺的同时而一尘不染。如果那样的话,他们将一无所获。“
虽然回国的孩子们没有全都完成学业,又遭到社会的谴责。
但李鸿章还是非常看重他们,70%的人都被调入了北洋,得到重用。
当李鸿章在天津见到这些孩子,他们已脱去了西装,穿回了长袍马褂,头上剪去辫子的没办法只得接条假的。
多年后,这些留美学生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历经了1884年中法海战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国捐躯。
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部分留美幼童概况:

詹天佑,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黄开甲,1904年时作为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馆的副馆长赴美。在博览会的晚宴上就美国限制华人入境政策发表精彩的演说
唐绍仪,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之一,首任校长。

梁敦彦,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

欧阳庚,终生服务于外交界。先后任中国驻旧金山的副总领事、驻温哥华领事、驻巴拿马总领事、驻雅加达总领事、中国驻英国公使馆一等秘书。
温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曾就读于美国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后担任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政府的二品。
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邝咏钟、陈金揆、沉寿昌、黄祖莲7名留美幼童后来在甲午中日海战及马尾中法海战里为国捐躯。
最后一位离去的留美幼童是邝荣光,他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965年去世,时年103岁。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
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腐朽衰落的清王朝内忧外困。
而这些小小年纪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肩负着家国使命的孩子们,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那段中国近代史。
他们在异国克服重重困难,努力进取的精神和爱国热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上左起:梁敦彦、容尚谦、史锦庸;
中左起:吴仰曾、康赓龄、曹家祥;
下左起:潘斯炽、周寿臣、黄耀昌
*本文作者:RAMA
< END >

幼童的相关影评

幼童
恣意 • 小评
幼童
Faye • 观后感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