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同样作为中华的母亲河,中国人对长江的认知比黄河迟滞了不止千年。
《尚书·禹贡》中讲大禹导河自“积石山”,这里的“河”便是黄河,积石山无论是今天的阿尼玛卿山,还是甘肃临夏的小积石山,作为黄河的上源都是准确的。
而在这同一本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则把长江的上源定在了偏差在千里之外的岷山。
作为儒家典籍,《禹贡》的论断被后世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明万历年间,徐霞客万里探源,才明确地指出长江的上源在金沙江,而非岷江。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用一则电讯通告全世界: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是5800公里,而是6380公里,从此,中国长江取代美国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长河
长久以来,长江的源头不为人知,这并不是因为前人不努力。实际上,古人对寻根溯源一直保持着高度热情。
早在1720年,康熙皇帝的使臣曾沿金沙江一直上溯到青海玉树地区,可他面对密集如织的大小河流,不知所措,只好在奏章里如实写道:这里的河流像扫把一样千头万绪,源头根本无从找起。
这条横贯中国南部的大江,多在群山之间穿行,所到之处水网密布,河湖沟连,支流繁多且个个源远流长,尤其在上游,山高谷深,江流急湍,在道路险阻的古代,别说探源就连缘江上行都是问题。
古时候在长江两岸生活的人并不多,沟通也不够紧密,人们对于河流的认知通常局限于自己的所见,于是一条长江被无意识地分段切割,并被不同地区的人赋予了十几个不同的名字。
认识长江的全貌到底有多难?我们从长江众多的别称中就能感知一二。
长江的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位于三峡的出口宜昌南津关和鄱阳湖的出口九江湖口县。长江有三条源流,北源楚玛尔河,中源沱沱河,南源当曲。目前官方以1976年的探测数据认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但近些年来有学者用更先进的仪器和方法获取的数据表明,当曲的长度和径流量要大于沱沱河,所以更改长江正源的建议被屡屡提及。
从唐古拉山到崇明岛,从雪山下飘动的经幡,到上海滩闪烁的霓虹,长江带着雪域高原的圣洁,一路东流入海。她流过香格里拉,流过巨佛脚下,也流过千千万万人的家门口。
长江,依然是古老的长江,可长江水却渐渐变了味道。
2018年6月2日晚上,78岁的刘仁俊教授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讲述他和长江女神“淇淇”的故事,“淇淇”是人类所见到的最后一只中华白暨豚。
2002年7月,淇淇永远停止了游动,2007年8月,中华白暨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的标签。
而白暨豚仅仅是冰山一角,据估计,长江里的鱼儿种类已有接近九成不见了踪影。
我们讲“长江如何影响中国”,其实反过来,中国也在影响长江。
我们讲“长江崛起”,其实作为一条江水,她最好的状态是生机勃勃,流淌不息。
如何平衡人与长江的关系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这部《长江之恋》正唤醒华夏儿女对于我们已经千疮百孔得目前重视保护,希望这样得纪录片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一起保护我们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