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奇葩说的海选前传中,老奇葩梁秋阳上场前压力山大,在千奇百怪的选手中间,自己显得有点太过普通和正经。
“我不是一个特别综艺的人,我得承认,甚至我不太擅长聊天。”
蔡康永问他,既然上一季奇葩说的回忆已经非常美好了,为什么要再回来“折损”那个回忆的纯粹呢?
秋阳回答,他曾经以为已经很了解“说话”这件事了——就是内容、逻辑、观点的表达。但最近突然了解到,重要的不是你自己说的东西,而是你对面的人想要的那个“情绪点”是什么。
比如之前有道辩题“下班后拒绝临时加班,我错了吗?”他抽到的是反方“我没错”。按照以往的思维,他一瞬间可以想到很多,比如公司治理、责任划分、个人应该如何应对之类。但他忽然有种预感,人们其实只想听到一件很简单的事——好不容易过一个私人周末还要被老板骂的“委屈”。自诩“会说话”的人,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委屈”讲清楚,而不仅仅只是讲自己精致漂亮的观点。
没什么金句,没有强烈的情绪传达,这段话平静结束,三个导师同时亮起“喜番”。
如马东所说,真正厉害的辩手,会在启动逻辑的同时,启动强大的共情能力,对应、关照、投射对方的情感需求。
新奇葩李纯懿是某市的高考“状元”,一直在和导师们讨论“内卷”的话题,马东提醒她不要再纠缠于解释这个概念,希望她能说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从小卷到大,但不想再卷了的人”。其后导师们又一直耐心提示,希望她可以说一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来引起听者的兴趣。但她又开始拆解问题本身:“我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是一个伪命题。”
这位同学一直都在讲自己想说的事情,却不从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全程单方面输出,无效交流。对方其实想了解什么?对方的疑惑是什么?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对方想要听我的表达?她全不关心。宝贵的交流时间中,自始只有这位对现实不满的高考状元一人,是蛮遗憾的。
日常互动中的“共情”,商业推广中的“用户思维”。内容创作中的“停止自嗨”,其实都在指向同一个底层逻辑。
道理很简单,做到却很难。因为那意味着要把身体里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我”缩小,而去关注沟通本身。本性使然,我们一直都更看中对“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却很少警惕,不要过分关注自己,或者很少反省,关注自己的方式是否恰当。
臧鸿飞今年参赛也是压力超大。他把2019年总结为自己的“挨骂年”,表达情绪被骂、淘汰被骂、晒红烧肉被骂......各种被骂,且莫名其妙。但他也知道自己有鼓励到一些人,去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他也承认自己已经得到了很多,如果骂他可以让人缓解压力,那也很好。
这是他与网络世界和解的方式,把目光移开,不再执着于自己。放过了自己,也就不会苛责他人。这样既本体强大,又让别人觉得舒服。
而上一季经历了巨大争议的许吉如,并没有走出阴霾。她还是害怕从观众的眼睛里看到不服气、不认同。也会再向杨幂确认“如果当时的复活卡是给你的,你会要吗?”
感觉她不是来全力战斗的,而是还在与那段不愉快的回忆较劲,想要再往前走走,给自己找回一个说法。很明显,这个状态不对。她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自己本来的、在市场上不讨喜的风格,她卡住了。
有很多原因让如今的吉如进退两难,我觉得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背负了太多的“自己”——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自己能不能让人信服,自己是不是做了对的选择,自己受到的伤害......这堆“自己”,会大大损耗她原本的天赋才华。放掉“自己”,并不是说“我”不重要,而恰恰是因为“我很重要”。但这种“重要”不是通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评判获得的,而是在交流中感受到的。
如果能再放空一些,只是享受与世界互动的过程本身,看看自己能体验什么,能为对方带去什么,哪怕是小小的感动、小小的安慰,都应该会更快乐更强大些吧。
与她们共勉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
小文首发于公众号【Sophie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