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影上映至我最终观影那天,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电影的名字有深深的水土不服——
How to Be Single
如此教科书式的标题,实在让人有些难以自持的尴尬。
而且,实际情况往往是以下这些标题,才更让人们想要涉猎——
How to Get Laid(如何成功被睡);
How to Be in a Relationship(如何顺利投身一段关系);
How to Get Married(如何将自己嫁出去);
How to Get Pregnant(如何怀上孩子)。
Single,也就是单身,在普遍的认知当中,大多都带有消极、负面和被动的色彩。
在普遍的理解上,没有太多人会主动希望和要求变成单身(当然,那些已恋已婚,却每天过着还不如日狗的人士除外)。
单身这个事情,在很多时候,被大众及舆论,强行与婚恋终结与未能顺利踏入婚恋的状态画上等号,很多人更是直接将单身等同于婚恋的对立面。
当世道只有黑白,没有灰色领域,当我们只有爱和憎恨,是多么残忍又枯燥。
因此,社会越是拼命地为恋爱和婚姻灌输正面、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单身这个标签所需要承载的负面意义和莫须有的指责就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沉重。
这电影的开头实际上是颇为作死的。
一个谈着稳定恋爱的女人对着现任男朋友说,我过够了不单身的日子,没恋爱以前跟爸妈一起住,恋爱以后跟男友同居,没有尝试过独自的生活,所以现在要去体验一下单身的滋味了。
也许以后我会写一篇文章,罗列恋爱中的女人各种脑子短路继而作死的想法,但是电影这个作死的想法,却让我产生了莫名的兴趣,而且兴趣之大,简直可以忘记这标题是有多让我不舒服。
文章写到这里,我下意识瞥了一眼我家的狗狗,想像如果有天它会说话,并且跟我说——
你瞧我这懂事至今都在你家生活着,没有感受过半天的流浪狗生活,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做那么一段时间的流浪狗你觉得如何?
我大概会哭笑不得地看着它,然后,继续把它圈养在家里,最多增加些散步的时间。
我个人对于单身和已婚已恋没有很鲜明的情感倾向,我更愿意认为单身和已婚已恋都是一种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单身,也可以选择恋爱和结婚,这是两种平等的状态。
可是电影和现实生活,都在跟我们传递这一个需要牢记在心的经验教训,我们这群男男女女所在的这片爱恋世界其实是一片原始丛林,是充满狩猎和被狩猎(或者严重一点,那就是猎杀和被猎杀)关系的天地。
打个岔,说起男男女女的定义,我一直觉得日本那款“草食”和“肉食”的分类特别有意思。
如果你有时间,留意一下身边那些单身的人们,归类总结一下他们的特征,就会发现其实27岁或以上还处在单身状态的男女,基本都可以大体分为这“草食”和“肉食”,而“草食”还可以再分一层——
“可食用草食”与“不可食用草食”。
“不可食用草食”并不仅仅说他们人畜无害,更多是因为外在条件,决定了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可食用价值,多数情况下,“不可食用草食”会长期处在不被食用的状态,四处碰壁、郁郁寡欢。
“可食用草食”的单身寿命是短一些的,通常是被肉食吃了又甩下,再被吃接着继续被甩下,反复不断循环在悲欢离合场景里跑龙套的悲剧角色。
我们知道了草食,下一步就是要知道肉食的世界了。
精壮年还维持单身状态的,而且颜值等各方面情况均处在中上水平的,通常可以归类为肉食系。
人其实对于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生活充满温暖和美好的向往。我们当然不可以排除真的有这岁数还单身的人,而又不过是只吃桉树叶的树熊界别的食草系人士。
但很多时候,社会对于自身情况特别好的人士的诱惑之多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以前我写过《约炮的那些事儿》,实际上就是我认识的人里正在发生的事情,现实的生活不是童话,不会有太多非你不可、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狗血情节。
而更多的是,那些用恋爱和婚姻当做羊皮,还继续外出猎食的饿狼们。
知道Dating(约会)这座罗马斗“受”场里的畜生都长啥样以后,我们才能够稍微明白,单身以后,还继续想恋爱或者想爱爱的自己,正身处在怎样的一片环境当中。
意识到环境的危险程度,才可能有机会,明白到自己原来真的只是脑袋一热,才会明白,自以为成了流浪狗那“流浪”的冠名,并非真的如此的不羁和奔放,实际都是惨绝人寰的悲情。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知道How to Be Single这没个X用的技能呢?
电影的编剧之一Liz Tuccillo写过我曾看过的《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这部作品,当时我也是觉得这部电影里有许多对白和台词特别有意思,只不过大团圆式的轻喜剧结局,并没有什么值得回味无穷的。倒是那些风趣幽默又特别残忍的总结归纳,让我由衷地获益良多。
这部电影其实差不多等于是《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翻版,属于话唠和说教型题材,可以说是黑皮书,也可以奉为圣经和行动指南。
但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异性恋需求的我,我并不喜欢有这么一份指南教我去明白单身和学会单身。
无论是自我解放、纵欲狂欢还是洁身自好,甚或是不轻涉婚姻的泥淖,都是个人选择。
我在很长一段单身(夹杂暧昧和短期恋爱)的时间里,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懂得了自处的好处。
而自处,却只是一个开始,你会在足够大的独处时空环境内,逐渐收获一个独立人格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从财政独立到情感独立,从有私人嗜好到懂得充分利用空闲时光。
很多人说,距离产生美。
没有走进一段关系前所谓的距离,这种距离的美很大程度是虚构的,因为双方可能从未同时处在一个空间当中。
人只有在走进一段关系后才会真正明白距离产生美这个含义。
而距离,便是各自那片被定义为“自我”的疆土。
是“没了你我会死”,还是“没了你我不会死,但我需要你跟我分享快乐”更吸引一些,就得问你自己了。
包括这部电影在内,很多给人们提供恋爱教程的刊物,都在提醒着人们,不要轻易让暧昧或恋爱的另一方觉得自己姿态很low。
有一句话大概我们都听过——
对方发来的短信(微信),不要立即回复,不然对方就知道你是在一直等着他找你,然后就不会重视你。
老实说,这么多种恋爱技巧里,我大概是最嫌恶这一条了。
毕竟我是个“别人发了信息(微信)我没事就得秒回”的强迫症,这种所谓的“淑女式的有所保留”,我大概是穷尽这辈子都无法学会。
但实际上,根据目前我所错过的电话、或者不小心就用了意念回复信息(微信)的数量来看,我却又是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这份技能。
无数次要靠缘分来决定是否能够接到对方来电的我表示,我真不是有意要缓冲什么,而是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哪怕是闲散无聊)。
是的,我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赖对方而存在的日子。
对方不是我的全部,也不是生命中的重中之重,接着他才会有属于我生活版块里的轻重缓急。
制造距离之美这是技能,也不是技能,就像单身一样,需要懂得,也大可不必懂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