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很高兴在豆瓣能找到这部电影,而且看到评分也是很高的状态!
在农村的外婆家,以前农村的房子都很大,一楼有一个放着电视机的小房间,里边有一个长的椅子,以前家里人都会在椅子上该一块毛巾,这样就不会脏,还有一个桌子,桌子上的玻璃下面,压着很多的招片,这个房间邻居都可以过来,他们会在这里看电视放碟片或者聊天抽烟。
碟片里有一张就是《追鱼》,我妈是个越剧爱好者,所以追溯上去,外婆应该也是越剧爱好者,当时的越剧作品除了电视台可以听,还有广播可以听,就是这些碟片的越剧电影了。一开始肯定是哪个大人在放这部碟片的时候顺便听到的,后来不知道怎么了,我就开始自己每次到了这个放电视的小房间就会自己选这部了,而且碟片有AB 版,A面大概放到假包拯出现的桥段,然后就去换B面。以前他们也以为我是没有什么能选的,所以小时候就爱坐着看这部,可是没想到,后来上了小学高年级,回到这个小房间,我还是选这部看,后来大人都说我去外婆家就是去看鲤鱼精的,每次我坐在那个小房间,他们也会说,又在看追鱼了。
印象中的越剧故事,人物造型都很鲜明,道具,服装,化妆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风格,在剧情上,人物个性也很鲜明,不像现在的作品,你很难用一个词去评价一个角色人物很多面,但在越剧故事里,大多数的人物就能简明的评价,比方说,好人,善良,痴情,或者就是坏人,狡诈,自私。《追鱼》是一部最后算是美好结局的故事,穿越身份地位的真挚爱情,最后得到了好的回报,但越剧悲伤结局的故事还是更多数,像是《莫愁女》,《梁祝》都是非常悲伤的结局。相比较京剧,在故事和人物设定上,和越剧类似,都是鲜明的形象对比,和明显的道服化差异,但我看过的大多数京剧选段,最后都是善的一方得到了好的回报。《锁麟囊》是我爷爷最喜欢的选段,爷爷算是和京剧票友,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旨在告诉大家善有善报;《秦香莲》最后也是包拯明断案;还有很多我不记得名字的段子,基本弘扬的都是,善良,诚实,孝悌,这些中国古代的美德。
长大后才知道《追鱼》电影中的两位主演是当时的越剧名角,是奶奶他们特别喜欢的角儿,虽然当时的拍摄条件和录音条件有限,但是越剧演员的唱功真的是百里挑一,以及当时越剧演员除了声音出演还有舞蹈表演,剧中的舞蹈表演功底也可见一斑,我觉得基本是杂技式的培养才有这样的水平。戏曲演员的功底,可能真的要说一说,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过戏曲,不明白这些演员的不易,以前看过京剧《三岔口》,不是一个唱段,是一个舞蹈表演,两位演员要在亮堂的舞台上,表演的是两个人物在一张桌子的环境中抹黑的场景,看完只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真谛,另一个京剧选段大概是《乌盆记》,演员演的是个乌盆,讲述自己生前所遇的不公,鸣冤,几个小时都要一动不动得站着唱完,因为演的是一个物品,这个剧本的印象也很深刻,因为这种编剧方式也是比较少见的。
《追鱼》里的有些场景也是印象很深刻,最后鲤鱼精在大隐和小隐中选择了大隐,也就是剥去三片鱼鳞。这个场景要从简单的舞台表达出来其实很难,在这部电影中的方式是用了大量的干冰营造雾气缭绕的感觉,再加上红色的色彩,和红色鲤鱼的色彩呼应,锣鼓声的配合和熟练的二胡声,确实营造出了那种气氛,最重要的是演员表现出了很高的演技,利用一些舞蹈和生动的表情动作,在特效不足的情况下,真的演绎出了那种感觉,以至于后来很多时候,这种红色的烟雾效果,都会带给我一种紧张的感觉。越剧电影《莫愁女》也有类似场景,最后反派要求用莫愁的眼睛来做药引子,这个段子确确实实在我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电影中是用了一个像万花筒的道具,而莫愁就是看了那个筒,眼前出现了一片红色烟雾(确实又是红色烟雾),自毁了双目,最后跳进了莫愁湖。(之前一直不知道南京莫愁湖和莫愁女是不是有关系,后来看到这部电影是南京电影制片厂的,才知道确实是莫愁女的故事,但莫愁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越剧只是其中一个故事版本。)越剧《梁祝》中也有一段,在马文才娶亲的路上,祝英台一身白衣的去了梁山伯的墓地,墓突然被雷劈开,祝英台跳了进去。确实是阴影,也确实都拍的非常好。
追忆了一些非常老的作品,很遗憾的是,现在越剧电影,甚至是国粹京剧,关注的人都非常少,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看电影频道,我记得每年过年,也就是年三十那天,我们都会听一出叫做《大年三十》的绍兴莲花落,是新一代的戏曲电影中非常喜欢的一部。可是渐渐的我发现这几年他们也不太看了,新的文化大量的袭来,戏曲的分量依旧在那里,但在文化中的比例越来越少,我身边鲜有喜欢戏曲的人,甚至说,连听过戏曲的人都少之又少。还是想说,戏曲是文化的瑰宝,更是我童年的回忆里一条善良,坚贞,勇敢的鲤鱼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