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本期影啪《伽马射线效应》,推荐人为Olafisaac,举办时间为2022/4/29 - 5/6,共有15名永无岛成员参加。圆桌回顾讨论于5/6 20:00 - 22:00进行。
齐衣:
前一小时很好,像美国独立电影,能感受到人物在镜头之外仍然连续着关系。但最后半小时的转折突然戏剧化,先是山坡遇到同学,紧接着办公室又同学。最后好像要造个终结点出来。
吴洛斌:
山坡遇到同学,更像是虚实结合。
Anni:
我觉得结尾很好,没任何鸡汤,反而很悲伤。最后发现真正在乎小女儿的还是姐姐,姐姐看到舞台上的妹妹很开心激动,妈妈进来那段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
办公室同学那段确实戏剧。山坡上遇到那同学那里,很喜欢。首先视觉上很美,其次他俩对话很幽默,人物状态很有趣。这片全程都挺幽默的,可能是女主角的原因。就是结尾真的很悲伤。
春热:
我也不喜欢结尾。我觉得妹妹是个沉默又自私的人,最后一大段热爱生活的独白觉得很突兀。
Anni:
为什么说妹妹自私?妹妹看起来就像是那种心里有很多话的人。
春热:
三个人都觉得互不关心。妹妹要去学校参赛,走的时候对她姐姐说“很遗憾你不能去”,然后头也不回就走了,下个镜头就给了姐姐一个咬牙的特写。
AE:
看来只有我喜欢结尾了,不是热爱生活,更像是逃离生活。开口闭口原子宇宙,很不生活。
Kis:
结尾挺好的,三个人的隔阂一下子就出来了。
Anni:
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个舞台一样的空间设置,不过不会觉得太像戏剧。确实如齐衣所说,人物在镜头之外仍然连着,也许是因为没有把“叙事”和“观看”摆在明面上。各种设计也很轻松。而且很幽默,很喜欢幽默的电影。
齐衣:
不记得有幽默。
Anni:
女主角说话幽默。她童年时期是搞笑女,这个背景出来之后更悲伤了,特别是听到别人嘲讽她的时候。
消亡之人:
但我觉得这个背景也挺不知所以的。仿佛她的疯狂是早在高中就具有的,甚至是天性。
AE:
现在的疯狂和以前的疯狂不一样。台词里说明她以前就是很哗众取宠,但她现在好像很排斥哗众取宠。
齐衣:
山坡前后像是两部电影,如何理解这种转换?
Anni:
没太觉得是两部电影……整部电影难以从结构上理解,看起来好像关于母亲,其实另外两个角色也很重要。全片好像没什么设计是特别功能化的,癫痫作为元素加入进去也不会觉得是现实主义卖惨。那些只是一个又一个片段,每个家庭都会有的特殊的奇怪的东西。
齐衣:
同天晚上,要上台请家长,这个上台还是意外;要约会,又要照顾老人。这太设计了。
Anni:
不觉得设计,因为这种“设计”没有导向任何东西。电影整体很松散,结尾其实也很松散,没什么“危机”。老奶奶本来是个问题,结果到了结尾又没有造成任何问题,电影没有戏剧式地展开这些矛盾。真正的戏剧时刻是兔子,反正我没料到这里。前面确实被感动到了,回家一看兔子死了,呜呜呜。
Kis:
我觉得这是故事行进到这个阶段应该有的爆发,因为三人的关系本来就已经很僵硬了。只是正好有个这个事情,所有的矛盾都爆发了出来。
AE:
为什么Anni觉得妈妈杀兔兔是一件很意想不到的事?她愤怒地质问学校之后,立马就是她对着兔子放狠话的一场戏,感觉就是她要杀它了啊。
Anni:
我真的以为她们会和好。虽然现实确实不可能,但以为电影会编织得美好一些。
AE:
即使以为会和好,也是她得知女儿拿奖之后吧,但那场戏在之前啊。她给兔子淋酒好像也是因为先在床上看到了兔子屎,所以从那里开始就觉得她对兔子是真的有恨,不只是嘴毒,后面会杀也很顺理成章。
Kis:
虽然没有给到镜头直接说是她妈杀死了兔子,但小女孩已经这么以为了,即使是误会也很难和解了。至少电影这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也挺符合最后的结尾的,母女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直到不可消解。
消亡之人:
癫痫这段我一直觉得有点恐怖色彩。包括老奶奶,她的形象设置挺阴森的。
春热:
回家的第一个镜头就蛮恐怖的,感觉不像是回自己家。
AE:
一直在强调那个家没有“自己家”的感觉。
Anni:
不觉得啊。老奶奶可爱。老奶奶难道不是所有角色里最可爱的?
春热:
最可爱的是工人邻居吧。
Anyway:
霍克斯式的角色。
消亡之人:
我觉得母亲比较可爱,她身上的平衡是最好的。也只有她不会让我觉得形象突然转变。
春热:
那我觉得姐姐才是最如一的。
消亡之人:
姐姐的形象从始至终都是愤世嫉俗的。妈妈身上有种平衡,在幽默和尖利的讽刺之间波动。
Anyway:
最后小女儿的态度是怎样?没看明白。缺少一些坚定的东西啊,转向宇宙这些了。
Kis:
小女儿对母亲很失望吧。
Anni:
小女儿一如既往地被伤害,但是“我不讨厌这个世界(我也不讨厌你)”,就和楼梯那段一样。
Anyway:
她马上就说“我不讨厌这个世界”,兔子死了对她没什么影响么?因为心怀宇宙?
AE:
确实没什么影响。我只觉得她不想和母亲一样,因为母亲讨厌这个世界。母亲和姐姐都抒发过自己的恨,只有她一点没有。
消亡之人:
会让我想起片头那个邻居,坐在窗前三天,只有动一动才能让人知道自己没死。我的发言欲望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类似的心理。
Anyway:
为什么要起这个片名?伽马射线代表家庭影响?
AE:我觉得有点这种意思。所以我很喜欢结尾落在小女儿啊,小女儿就像她自己培养的植株,变异了。
Anyway:
所以感觉大女儿有点被边缘化了。小女儿那部分像《蜂巢幽灵》。
齐衣:
射线这个题目点得很尬。不点出来,都好一些。
消亡之人:
我也觉得,没有这个点题我会更喜欢。
红与橙:
演讲结束,母亲进场吼叫,这里处理地怎么样?那个学生路人笑了一下害得我也笑了。
Anni:
这段泪目。母女二人像是要对别人证明我们之间还是有爱的,但其实已经深深撕裂了。
Kis:
这段挺好的。
消亡之人:
这是我最喜欢的段落。母亲的呐喊、讽刺和聒噪都是很重要的。
Anni:
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片不幽默?我觉得这片除了结尾以外,几乎每段都很幽默。特别是去借钱那里,感冒明显是喜剧元素。
红与橙:
借钱那里、还有警察那里,以及老奶奶送到门卫那里都是幽默的。
AE:
老奶奶被送来那段也很幽默,两个人都明显不满意对方,还装。好笑的地方蛮多,但我觉得在一种和生活的凄苦达成了一种很好的平衡。
春热:
我也觉得很幽默,每一段吵架都带着幽默的氛围。
Anyway:
说实话笑不太出来。
消亡之人:
我觉得是因为还是挺多时候没能平衡好,有时候疯狂会盖过幽默。
齐衣:
忘得太快,没记得有幽默。
Anni:
里面的人互相阴阳怪气、尴尬的情境,对我来说都感同身受。我家里人就是这样,每天都互相阴阳怪气。因为能get到这种尴尬和阴阳怪气的气氛,虽然很痛苦,但痛苦之中也很幽默。
消亡之人:
每次情节走向设计就会用幽默拉回来,比如上面提到的草坪上最终喊错名字。
齐衣:
但是如果感受到导演在设计,就不感觉幽默了,比如三天一动不动、像是死了那个女人。把人全叫过来,动了,不就是想逗观众乐一乐。
AE:
这样说的话,里面的幽默时刻没有不设计的了。
齐衣:
所以觉得不怎么幽默。
消亡之人:
那段我觉得就是每天都看见她在窗前吧,表示一种恒定的不变的生活模式。
春热:
这一段挺自然的吧。妈妈本来就是一个脑回路很不一样的人。她的所有幽默不就是与社会格格不入吗?
AE:
妈妈与社会格格不入,妹妹则与家庭格格不入,妹妹以自己迥异于家人的姿态,很明显成为这个家里最融入社会的人了。
关于设计,我只觉得姐姐偷听到妈妈的外号那一段很设计,好像拍这段就是为了让她在矛盾爆发时这么喊。我开始看那段戏时,看姐姐没什么反应,还以为只是画外音,因为里面声音和画面不匹配的地方好像也挺多的。
齐衣:
对,这个喊也是,拍着妈妈门喊……
Anni:
这片也不是要走向自然状态吧,也很情节剧啊,没当美国独立电影看。一直觉得很幽默。
齐衣:
那从一开始观感就不一样。我觉得前一小时除了几个小节都是自然状态啊,后面变了。 只喜欢上山坡一段,和一些外景,超市购物,后院。
红与橙:
我也全程觉得幽默,从开头喊女儿回头开始。美国独立电影也不和情节剧冲突。不过如果感觉到设计,基本上就很难再投入吧。这就是私人的体验了。
AE:
你们觉得那个路人女孩的设计是干嘛的?感觉性格设计得很变态。
Anni:
这个人物也很幽默。里面人物都奇奇怪怪的。借钱那里的所有人,老奶奶的女儿,都是。
消亡之人:
我觉得就是一种基于痛苦的幽默。
AE:
我认为这里的幽默与痛苦没有一种“基于”的关系,两者像是并列的。
Anni:
我认为痛苦和幽默在这里比较像是同质的,人物在痛苦中依然保持幽默,他们的痛苦也就被转化成观众看到的幽默。
消亡之人:
我觉得二者之间有种转化关系,就像女儿表演的滑稽戏。
AE:
像《弗兰西斯·哈》里幽默和痛苦倒可以说是“基于”,因为里面的幽默时刻都是对痛苦的回应。但没觉得这部里面有一种特意的回应。在这部里,幽默也是痛苦的来源。我觉得母亲一直抗拒成为一个被人们认为幽默的人。
消亡之人:
那也可以这么说吧:我想的是,她们开的每个玩笑都从自身的痛苦中演化出来。但转化关系可能是这样:女主角给女儿带来的痛苦被她编成滑稽戏,而这场滑稽戏又给女主带来痛苦,的确在自我挖苦中达成一种同质。
AE:
母亲的幽默时刻没觉得是一种演化,感觉很浑然天成。
Anni:
女主角对待生活的态度里有一种幽默,但不一定是有意的自嘲。她在挖苦别人的时候,激起的是双向的嘲讽。厕所那段,她急于求人不得而攻击人的姿态,对方的被攻击的姿态,别人来劝的姿态,都很尴尬,她就像一个尴尬的炸弹。最后舞台呐喊也是,很尴尬。
消亡之人:
她不会挖苦自己,但是会挖苦自己的生活,因为她不觉得这是她自己造成的。
AE:
确实,所以她也不喜欢别人笑自己。她觉得生活是她的敌人?
消亡之人:
也不能这么说。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也是一大因素,但抗拒承认,所以才格外恐惧他人的取笑刺破这种自我欺骗。
吴洛斌:
我没有感觉到幽默,沃德伍德想要表现的幽默,在我看来都伤感。比如说她喜欢跟家附近的那个男的搭话茬聊天,我看着会觉得感伤。大女儿模仿妈妈那里,幽默吗?我看的时候觉得痛苦,那种扮演是因为有恨。
Anni:
大女儿那一段,不觉得是有恨,更像是无意识的,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所以后来大女儿被妈妈骂了,很心虚。
AE:
我觉得有恨,她就是在嘲讽自己的母亲。但我觉得虽然姐姐表面上和母亲更针锋相对,但她也和母亲更像。反而妹妹是真的变异了、脱离她们了,而姐姐就是对照组。
Anni:
恨的话就不需要心虚了,所以不觉得是单纯的恨。
红与橙:
电影花在大女儿身上的笔墨很少,这个人物就是常规美国校园片的形象。这一段不觉得有恨,更像是一种小孩子想在学校出风头那种学得好玩的感觉。
AE:
我不觉得这里的恨是单纯的恨,我觉得她也意识到自己与母亲的纠葛。但我觉得这种纠葛里还是有恨,所以她会不好意思。这有点像我对我父母的态度,或者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点这样吧。
吴洛斌:
我的理解是,她想驱逐(她自以为)身体里像母亲的那面,她的方式是选择(有嘲讽性的)扮演,为了区别自己与妈妈,这种恨不仅是恨自己的妈妈。我觉得感伤是因为她还小,以为这样是面对某种痛苦的方式,其实不是。
AE:
是的。而且我觉得不只这里体现了;前面有一段,她说不喜欢那些快死的人住进自己家。她好像也是对死亡有最大恐惧的。她有病,最接近死亡。
吴洛斌:
她心里有那种害怕,她讨厌她的母亲,过时的女人。她害怕衰老。
Anni:
恨是不会消解的,但是她们的关系可以在争吵与互相伤害之后像没事一样继续相处。也可以互相拥抱,互相好好说话,很像我家里人的关系。
吴洛斌:
她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她的病使她需要依靠,如果看看那些她癫痫发作的时候拍摄的镜头,是在团结家人关系,但她又是厌恶这一切的。这部电影满是伤感,这是我的感受。
Anni:
对我来说,伤感和幽默之于此片是同质的,可以既抽离出来审视尴尬的情境,也同时代入人物感受他们的困难和痛苦。所以才给五星,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带给我这样感觉。有的电影幽默过头了,或者以为自己在幽默,其实是在嘲笑人物。
AE:
举个例子?
Anni:
《爱情神话》,看完之后讨厌里面每一个人物。而《伽马射线效应》里面的人物其实没有一个是讨厌的,看完之后对他们的印象都比较正面。人物可能性格恶劣,但是幽默却成为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导演对他们的温柔吧。可能除了那个古董商。
消亡之人:
我没有觉得温柔诶,最后一段独白不喜欢恰恰是觉得过度的温柔融不进去。我觉得就是拍出了生活的反复无常,温柔与否只取决于它的落点。我喜欢这部片子主要就是觉得女主形象塑造得很恰到好处。平衡和打破平衡的时刻,都很精妙。其他人虽然肯定也谈不上讨厌,但我觉得相对来说都不够完善。
Anyway:
我一直代入女主角,觉得她很委屈。
AE:
对母亲和妹妹的共情比较多。我喜欢这部,是因为呈现她们三人之间的状态。
红与橙:
古董商一段有什么用处吗?
Anni:
那段似乎功能性强一些,用于引发后续事件。
AE:
这么一说,突然感觉那一段有点设计。好像是为了让女主会想在山坡上散散心。
红与橙:
那段让母亲跳舞,也算回忆了一点过去?
Anyway:
那段有点像《受影响的女人》。
西卡里奥:
我也感觉很像卡萨维茨,靠人物的状态和人物间关系的拉扯撑着。但看卡萨维茨一直能聚精会神,这部跑神了几次。另外还会让我想起《灰色花园》。
Anni:
卡萨维茨绷得特别紧,这部松弛一些。更喜欢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