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6月1日晚间,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播出第13集和第14集,6月2日,正版视频平台方面,同步更新了这两集剧情内容。而在这两集内容当中,大量观众通过弹幕和个人社交媒体平台,纷纷表示,看一部革命与历史题材的剧作,竟然让自己泪流满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这两集的剧情内容当中,杨开慧同志光荣牺牲。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能够让观众泪流满面,显然是剧作内容,让观众深度共情,而剧作思想,也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认同。剧作的成功,首先是对严肃历史的尊重与高度还原,继而则是剧作遵从了影视剧艺术本身的规律,通过影像语言把角色情感实现升华,继而让“革命情感”得到人性彰显。杨开慧同志牺牲,能够让观众泪目,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对于严肃历史的尊重与高度还原。
《光荣与梦想》剧作,言之有物,言之有人,因为它尊重严肃的历史精神,秉持严肃的历史叙事原则,所以,剧作当中出现的角色,能够和真正的历史角色有效对应。这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观众们知道,剧作当中的角色和故事,就是正史当中的革命前辈和革命事迹。基于真实,所以感人。
而在杨开慧同志牺牲的内容当中,尊重历史与高度还原的部分,又把真正的慷慨激昂呈现了出来,让观众能够清晰感知革命烈士为了“光荣与梦想”而做出的生死抉择。被反动军阀抓捕之后,杨开慧同志获得各方的营救,大量的营救信件邮寄到反动军阀那里。而这个军阀提出,只要杨开慧登报,声明自己和毛泽东解除夫妻关系,就可以放她出来。
这就是摆在杨开慧同志面前“光荣与梦想”的生死抉择了。尤其是这种“有机会生”的抉择,更彰显历史人物的革命气度。在这一点上,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是高度还原的:杨开慧同志登报声明和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看似能够让自己获得生的希望,但是,中国革命刚刚升起的新希望,就要面对更多的士气上的打击。站在生死抉择十字路口的杨开慧,选择了为中国革命慷慨赴义,这是个人为革命敢于牺牲的精神。
乃至于杨开慧同志最终慷慨赴义时候的“惨死”,也是让观众真正动容的地方。尤其是地上已经被抓出大坑,而最后被再次补枪的内容,刺痛人心。这些历史,都是严肃历史的内容,基于正史,更是感人非常。
第二点,细节彰显情感,情感升华革命精神。
《光荣与梦想》杨开慧同志慷慨赴义的部分,除了对于严肃历史的尊重与高度还原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情感升华,让这部电视剧有着非常明确的人性之美。我们不妨复盘一下这些细节。
杨开慧狱中的一席话。朋友去探监,做说客,杨先生希望朋友带一身干净衣服给自己,继而说,杨家人死也要体面。这席话,已经远超于一件所谓的干净体面衣服,而是对于高贵纯洁的革命信仰的追求,这是人生“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也正是人生要求高洁,所以才积极参加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而慷慨就义。品格之高贵,必一尘而不染!
就义场景当中,梅花盛开,一树高洁!这是《光荣与梦想》的细节之美。这样的细节,本身是不说话的,但是,它为杨开慧先生的道德情操服务。满树梅花,正是灿烂年华,类比的正是杨开慧先生的绝代芳华。而血染刑场,伊人远去,则是把最美的鲜花撕碎,让最高洁的革命同志牺牲,这都是典型的悲剧处理方式。这种悲壮,必然让观众泪从中来。
毛泽东抱起中枪的杨开慧。这当然不是真正的历史,但这就是影视艺术作品自身的魅力所在了。艺术,永远是遗憾和补齐遗憾的艺术。正史当中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终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生死契阔、天人永隔,此中悲痛,无法与外人言说。然而,影视艺术,不仅要呈现这种遗憾,而且要补齐遗憾。毛泽东抱起中枪的杨开慧,离开刑场,就是对历史遗憾的影像学“补齐”。这种补齐,观众共情属性明显,泪点爆棚。而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民族之未来,而毁家纾难的精神,也得到有效升华。
第三点,含蓄的悲愤,与坚定的中国革命精神。
在这种“含蓄与坚定”面前,已经不仅仅是影视叙事的气质,更是正史当中的角色原型气质了。杨开慧同志在狱中的时候,友人带来消息,“哪里有中国红军,哪里就有毛泽东”。而即使慷慨赴死,杨开慧女士也并未出现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她给观众一种“含蓄的悲愤”感。而毛泽东同志,在得知妻子就义的事情之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边,写了一夜的“霞”字。这是杨开慧女士的号。在毛泽东同志的情感上,也是这种“含蓄的悲愤”。
这是影视和正史的高度融合。因为这种含蓄,传递到观众那里,则更为悲愤,更为慷慨,表面上是泪点,是哭泣的,而对于观众内心情绪而言,首先,则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继而,便是对先辈精神的追随。这种正史内容、影像艺术同时向观众有效传递的过程,最终实现的,则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先辈之血,换我辈和平,我辈努力,换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与此同时,杨开慧同志的牺牲,也为中国革命平添了真正的女性之美。剧作真实,尊重历史,细节之美,升华人性,含蓄悲愤,传承革命,这样的《光荣与梦想》,亦是让我辈继续前行的动力所在。(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