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后开始,我们开始看到越来越轻盈的一代人。《我就是我》的英文名字叫做《No Zuo No Die》,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就表达出了这代人的鲜明特征。
片子当中关于舞台的东西展示得不多,那是粉丝们对偶像最熟悉的背景环境,而当这些少年在沙漠和雪山中爬行畅谈,拿着吉他歌唱星辰的短暂命运,那才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值回票价的地方。
展现群像的难处
《我就是我》这个片子会让我想到另一个纪录片《the first steps》,又叫做《起点》或《追梦芭蕾》,影片以美国著名芭蕾舞比赛America Grand Prix为背景,讲述了5个6到19岁的孩子在学习芭蕾的过程,同样也是群像式的人物参加一场比赛,但是每个孩子都令人印象深刻。哪怕结尾这些孩子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表达上却更集中更有力。相比而言,《我就是我》则显得零散,而且大部分情节和人物,是基于大家对整个比赛有了解的情况下,比如几个关键人物的特点,比如关键情节的推动(比如27:00的淘汰,其实交代得不够详细,基于对赛制不了解的情况下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也许这就是体现群像的问题所致。
根据范立欣在知乎上的解释,“从2013年快男海选初期开始,剧组就开始了拍摄,整个拍摄持续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再花5个多月去做后期剪辑。《我就是我》剧组总计拍摄了4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只剪成90分钟,尽管耗片比已经十分惊人,电影拍了六个月,前两个月都不知道主角是谁。全国66强每个人都拍,到决赛进入10强之后,才知道重点拍谁。”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导致了展现群像却使得人物不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