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Marsh最为人熟知作品是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他早期的一部名为《威斯康星死亡之旅》(《Wisconsin Death Trip》1999,以下简称《威》)的纪录片虽然知道的人相对少,但同样有意思。《威》与《走钢丝的人》一样着眼于奇异的人物行为以及用精致的黑白摄影还原历史情境,但《威》最终给人的印象却完全不同,更突出一种荒诞和疏离感。
根据同名图文纪实书改编,《威》展现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叫黑河瀑布的小镇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种种奇怪的事件——一个喜欢砸玻璃的女人被关精神病院;两小孩杀了一位农场主并占了那个农场;过气的歌剧女高音在此定居并开始迷信;一男子求爱不成把对方杀掉;一些欧州移民通过迷信的方式在河里寻找尸体,等等。因大部分事件涉及破坏和死亡,故得《死亡之旅》这一名字。时间(一百多年前)和地点(荒僻小镇)本身就提供了距离,加上对所有事件的描述均出自当时本地的报纸文章并由一个扮演编辑(而非亲历者)的声音朗读,片子最直观的感觉就如同在读一则则匪夷所思的新闻;冰冷低沉的语气搭上离奇的故事,本片因此蒙上了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当然,如果不提供相应背景,本片就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了。对此,一些克制的描述还是有的:经济萧条,矿业受天气影响,加上大量因向往新生活的欧州移民到此地产生的幻灭感。点到即止的描述有效做到不至于消灭事件的荒诞性,又有启发往深层探讨的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这样一个客观新闻报道的角度,片中人物的心理动机以及因此可能引起的同情就因此被大幅度削弱了。片中出现的人物林林总总,出场时间各不相同。少则不足一分钟,只代表一个事件,如求爱不遂杀死对方的男子,叙说完了就转到另一个事件,与这个人再无瓜葛。多则可以多次出现,夹杂在不同事件之间,例如喜欢砸玻璃的女人和逃亡中的男孩,提醒观众这些是持续下去的事件。角色众多本已分散观众对个体的注意,再加上人物和事件的弧线(前因后果、发展和变化等)被刻意模糊——如同读者很难单从新闻中对人物和事件有深层次的理解——观众已经被抽离出来冷眼地旁观一切,很难投入到每个角色中去并产生同情。这点与《走钢丝的人》里通过提供完整的人物和事件刻画、尝试让观众理解并支持主角的行为(尽管在正常人眼里同样显得怪异)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也有例外,像逃亡中的男孩和过气女高音因有一定程度上的弧线,就很容易有情绪共鸣。砸玻璃的女人给我感觉更多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影片给出了她的前史,并在其后多次穿插她砸玻璃的镜头,但却没有一个很明显的角色和事件变化。至于如何解读这些多次出现的砸玻璃画面这个问题就开放给观者了。
最后一提的是不时出现的现代画面(彩色)与再现历史的画面产生的有趣关系。画面中是阳光下祥和的黑河瀑布镇和欢庆节日的当地居民,还有对镇长的采访(他的回答也显得很正面很官方)。与此同时,声音上却是不同的居民们描述发生在身边的怪异行为,其中不乏谋杀,听起来感觉与一百年前的事件何其相似!这种联系是否暗示了种种奇异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历史的范畴?现代镜头中这些被采访者观众从未有机会见到,但画面(欢庆的人们)又暗示他们其实随处可见,只是像《蓝丝绒》的耳朵那样隐藏在表面之下。影片一前一后引用当初记者的一段对本小镇的美好描述(大意是本镇是美洲大陆最宜居的地方),更让这种对表面的讽刺达到极致,让人不寒而栗,像极了《蓝》一前一后那些被过分渲染的美好小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