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泽维尔·多兰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 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文森特·卡索 玛丽昂·歌迪亚 西奥多·佩尔兰
简介: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详情
他说他不住那里了 她却还一直按原地址寄信给他 他说会有人帮收 自己很喜欢这样 他换住处都不告诉他们 真的很寒心
喜欢哥哥弟弟在车里的一场戏。他们的灵魂在那一刻短暂地相遇,只是谁都没相信那是对方真实的模样
多兰真的是精神东亚人 90分钟仅靠对话就构建起了一个相互依靠却又相互折磨的家庭状况 每个人物都生动立体 不太喜欢片中的留白 男主的性向和绝症 以及最后哥哥暴怒的原因实在是太隐晦了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批评集中在此作改编为电影后话剧形式的滥竽,但其对话结构从本质上而言恰恰是反戏剧的。以复归家乡为母题的对话往往伴随着对人物背景和往日信息的回扣,但电影的对话绝大部分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上,以其言语的反复和笨拙赋予对话一种特殊的旋律,它并不是指向具体事件的韵律学,而是回归到作为表达本质存在的语义学,聚焦对话之当下时刻的心里导向,即“未言”的汪洋大海上“已言”的薄层水面,正如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所实现的纯粹视听形象和平凡对话背后的庞杂多义系统。但多兰并没有将解释空间过多的留给观众,而是以其惯常的音乐短片美学去反向消解掉全剧所塑造的凝滞的垂死气息,对同性主题的点明也尽现单薄刻意之感,而本应作为白象般复现的室内钟鸟也只是在结尾作为一个不再具复义魅力的终局象征。
家庭崩溃的新视角
9/10 遥远的距离就在餐桌的左右位。
多兰得有多讨厌家庭不和谐的氛围啊,好几部都讲这些题材,不过这部确实发挥的不好。
小时候 家里经常有鸟飞进屋子里 家里人有的想赶走它 有的想抓住它饲养。自从我发现我的耳机渐渐不离耳 我才开始慢慢理解多兰 生命的奇遇时刻在我或者说在我们这“ AirPods 一代”里总是伴随着“音乐”的 无论是杀妈、还是妈咪 多兰的家庭都放着一套音响 低人声略 30db 他在努力还原属于他最真实的自我服丧场景 这是现实主义的 但又不是那种现实主义
哭累了然后睡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