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高中之于你是怎样的回忆?导演周白羽在她的超短片《时间病》中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影片重点展现了女主人公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对时间近乎偏执的掌控欲望(所谓“时间病”),以及在这种压力下的自我挣扎与解脱之道。对于这部影片,First评审推介语道:“天才式的洞察、敏感、细腻与充沛,配合天才式的叙事节奏,我们与创作者共同感受到了被时间碾压的切肤之痛。”的确,观影过程中,独特的叙事节奏让我产生了很强的不适感,甚至想它早点结束,好让我找回轻松的呼吸。相信这样的感受能引起很多共鸣,就像大家现在仍会梦到坐在高中的教室中写不出数学题,醒来发现自己还要考研一样。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学生在倒垃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暂时离开教室,围着操场走一圈,聊起题目之外的生活。这被女主人公视为在校期间为数不多“光明正大”不学习的机会,时间为7分钟。然而这种轻松惬意是暂时的,它的范围仍是校内,它的时间仍然短暂,它终究只是一种“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式的自我安慰。全片充满了类似的时间度量,通过女主人公对时间的不同感受,我们可以看见“时间病”在她身上的不同状态,也可以看见“时间病”被治愈的过程。作为一个有着类似学习、生活经历的观众,我想以影片开头的倒垃圾为例,讲一些闲话,勉强算作观后感。
高中时,由于好逸恶劳,倒垃圾之于我并不是宝贵的放松机会,但同样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记得高一班上有一位女同学,进班时成绩很好,从来不和同学说闲话,尽可能地缩短一切非学习的生活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做题之中。对于倒垃圾的这段所谓的放松时间,她也是以小跑的方式快去快回,想必来回连7分钟都不到,也更谈不上是放松了。也许对于她来说,倒垃圾反而是对学习时间的浪费。也许,这也是一种“时间病”。而对于我来说,在看到这位女生如此害怕“浪费”学习时间之时,想到的不是向她学习,而是产生了一种害怕,害怕自己也因为应试的压力变成时间的计算机器。高中时,我没有采用抽取一切零碎时间用于学习的做法,而是在非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地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比如不过于计较早饭时间等。然而,在自己慢悠悠地从食堂走回教室时,看到不吃早饭的同学已经背了20分钟书,心里也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好在我如此做法下仍收到了学习的正反馈,让我坚持了这样的节奏。现在想来,是种幸运。回到影片本身,女主人公无疑是“时间病”的患者。然而,从开头中女主人公对倒垃圾时间的享受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如上文回忆中的女同学那样,已经难以享受学习之外的生活,而是在学习、效率之外别有珍视的东西,这才能使女主人公“光明正大”地享受这7分钟的时间。这在影片开头便预示着女主人公的“时间病”并非是无解的,而是有着实现自我治愈的可能根据。
同时,也许回忆中的女同学并非“时间病”的患者,也许对时间的偏执只是她用于提高成绩的手段,并没有对她的性格和生活造成实质的影响,也许她早已选择并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而我,也许并非影片中“时间病”的患者,但在高中应试的巨大压力面前,也成为了其他意义上的计算机器,留下了未实现的期待。也许人人有病,不止是“时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