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文绣三次说出“我要离婚”(“I want a divorce”)。文绣能下此决心,不是冲动之举。电影中表现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婉容和溥仪在乡艺会俱乐部(Country Club)中甜蜜、默契的配合。
溥仪在乡艺会俱乐部演唱完毕后,径直走向婉容的身旁,亲吻婉容,并拉起婉容邀请她一起进入舞池跳舞,对文绣没有一丝一毫的关注。而一旁的文绣则默默地低着头。伴随着这个情节之下轻松愉快的舞曲,镜头切到了文绣的侧脸,突出了她空洞无望的眼神。在与一位美国青年共舞之时,文绣的目光不由得汇聚在溥仪与婉容身上。他们俩热情地跳着舞,憧憬着他们向往的西方世界。
乡艺会俱乐部的娱乐结束后,文绣、婉容和溥仪三人坐上了小轿车一同返回住所。也正是在这辆小轿车上,文绣三次提出了离婚的请求。在溥仪询问文绣是否需要口香糖之后,文绣直直地望着车窗外,第一次说出 “I want a divorce.” 而溥仪听到此言,仅仅是嘴角上扬地轻蔑一笑,仿佛听到了一句呓语,并没有将文绣的话放在心上,继续读着报纸。
在向溥仪坦白自己的“多余”之后,文绣第二次说出 “I want a divorce.”。而此时的溥仪却压低了声音,有些怒气地回答道: “No one can divorce me!”。
溥仪下车后,文绣坐在车内,冲着走入家门口的溥仪大声喊道: “I want a divorce!”。溥仪听罢,在家门口前停顿了三秒钟。
紧接着的镜头便将文绣离婚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坂本龙一的作曲《雨(我要离婚)》(《Rain (I want a divorce)》)伴随着文绣的跑出洋楼的步伐响起。配乐中小提琴的每一弦都牵动着观影人的心,小提琴每一次齐奏,文绣就距离自由之身更进一步。伴随着这段管弦乐演奏,文绣跑到雨中,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情。她连说了两次 “I do not need it!”,抛下了小李子送过来的雨伞,之后便离开了她痛恨的封建皇族婚姻,踏上了追寻自由的道路。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用紧凑的镜头和多次重复但情感有所变化的台词,表现出文绣想要冲破封建桎梏、寻求自由的决心,刻画了一个在当时那种前朝后代过渡阶段中,勇于拥抱新思想的勇敢女性的形象。
文绣当然知道,与皇帝离婚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没有锦衣玉食、要自己讨生活、会受到清朝遗老们的唾弃、甚至要背负来自自身家庭的精神压力。而文绣并没有因此而打消离婚的念头,用溥仪自己的话说,这乃是需要“双重勇敢的行为”。
三次 “I want a divorce”有着三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而私以为,溥仪面对这个要求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文绣从一开始平淡如水的陈述,到倒了苦水之后的委屈,再到情绪激动的大喊,她的诉求一次比一次强烈,她的决心也在这前后三次的 “I want a divorce”中逐渐坚定。而溥仪的态度的变化也帮助推进了电影的发展。一开始的漫不经心是合情合理的: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几百年来,从未有皇妃提出要与皇帝离婚之事,溥仪自然以为文绣在开一个无厘头的玩笑。第二次听到这个诉求,溥仪是气愤的,他认为自己的皇帝之威受到蔑视,皇家几百年来的规矩也受到了侵犯。而最后一次,溥仪的态度则更是为影片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演用溥仪静止的背影传递了溥仪默许文绣离婚的态度,表达出溥仪的震惊与无奈,并且使得文绣跑出洋楼时陈宝琛等人并没有上前阻止这一情节安排合乎情理。虽然在历史上,文绣的离婚经历了起诉溥仪、与溥仪和解并签订离婚协议等繁杂的过程,但是导演却用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合情合理地展现了这样的历史事件,可谓是功力深厚。文绣离婚这个情节在坂本龙一的配乐《Rain (I want a divorce)》的衬托下逐渐走向高潮。妙不可言的配乐表现出文绣走向自由的期待与兴奋,也让听者不由得感觉心潮澎湃,似乎有一种情感即将喷薄而出。这般神奇而迷人的音乐给予了文绣以新生,也象征着新思想对旧封建的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