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是18年上映的时候看完电影很气,哗啦啦写的吐槽,不客观。这两天看到经济学人纽约客大西洋关于非洲大陆、其它文化的部分文章仍然很糟糕地充斥着不自知的傲慢和臆想,就想到这部电影、持续让大家生气的有毒的思维惯性。很恼火。
就,抒发一下。让自己没那么气。
——————
原文
作为几乎全是黑人演员的烧钱巨制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在我们的时代注定是会被广泛关注、讨论和铭记的。
从表明非裔美国人的态度、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电影立场鲜明热烈,然而它在呈现所谓的“非洲”文化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这是关于当代非裔美国人的故事,不是关于当代非洲黑人的故事,即使二者同源。也正因为二者的同源,导致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模糊不清的逻辑问题。
我不是漫威粉【2020,我是个DC粉了,华纳狗比】,但也陆陆续续地补完了大部分漫威电影。雷神3简直是爆米花英雄电影界的一碗五星麻辣烫,于是我超级期待《黑豹》。但看完电影,我心情十分复杂。我是一个学人类学的,没有特别专业的看电影技巧,全凭个人兴趣和学术兴趣欣赏文化作品。这部片子在海外评价极高,但我不禁担忧这难道不是另一次肤浅的意识形态狂欢吗?电影当然可以PC并带有教育意义,可它不能为了PC连故事的逻辑和情节都不要了,更别提这电影PC得好捉急啊。(商业电影对我来说核心就是讲好故事。漫改电影该如何忠于且脱离原作不是本文重点。)
电影里我喜欢的一些地方:
很妙的镜头:反派穿着潮流灰黑色薄款长毛线衫、踩着豹步走向王座的那个横着转的镜头。Erik在剧里穿衣服的sense确实不错,还有那种混杂着不羁和不良的气质,相信已俘获了许多小哥哥、小姐姐的心。其余镜头略。
Sneaker这个梗也是妙啊,听说是来自70年代的一册《黑豹》漫画。
好,结束。我要来系统地喷一下这部片子使用PC的思路了,以及这种糟糕的运用是如何让整个故事垮掉的。(这里讨论美国的PC,其定义和历史背景不详述。)
《黑豹》的世界观构建了一个架空的“非洲国家”。
什么是“非洲国家”?不存在的。非洲,是一片大陆,是人类的起源地,有着富饶的自然风貌和多元的人类社会。光说“非洲国家”是极度缺乏时空和语境的。非洲大陆从古至今有多少地区和文化群体?某特定时空下的人种构成一样吗?每个族群的社会文化习俗一样吗?每个国家都有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身处非洲大陆外的我们会理所应当地使用“非洲国家”这个词,仿佛整个非洲都长得一样?因为对我们来说,非洲有哪些国家、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我们不了解,也根本不重要。当我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只不过是跨越大洋和大陆传递到我们眼前的,被压缩得只剩草原、狩猎、和在篝火旁吟唱的部落人的单一景象罢了。
而这种“原始的”刻板印象在《黑豹》里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不停地反复出现。
瓦坎达,这个位于非洲大陆的国家,一个本可以通过超炫酷的高科技调整社会结构和权力平衡的国度,居然还需要凭借血脉和肉搏的传统方式来赢得王位的社会。这仿佛是在说:一个非洲部落文化,即使拥有了无人能及的技术、提升了生活品质,却无法产生任何社会变革。这可能吗?这不可能。科技肯定会影响社会系统和大众视野,正如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样。可故事中的瓦坎达就是传统和科技的生硬结合,缺乏对科技的思考和对文化的想象力。
传统和科技就像两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虽然这个部落文化和未来世界都被服装、武指、道具、CGI等等包裹得令人目眩,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来解释为什么这个国家的这个部分是传统的,而那个部分是科幻的。
比如,如果不肉搏,就没有大猩猩酋长(和后面特别不出意料地来当援兵)、如果不肉搏,就无法让表哥掉下悬崖表弟夺权来推动干涩的剧情、如果不肉搏,就没有男性族人和朵拉女战士们之间的单纯对质……如果没有肉搏,这就不是一部爆米花炫技电影了嘻嘻。
又比如,说好的科技兴国,结果高科技在电影里完全被弱化成了一种武器。一个坎达官方唯一指定实验室和独揽这个实验室、桀骜不驯地对哥哥竖中指而且超级爱生活爱家庭的女权主义(?)公主构成了整部电影里的科技来源。当地人得意地向“无知”白人揭露瓦坎达真面貌的时候,我真不知道他们在得意啥子……民众幸福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了?给观众看看呢?
编剧从来没有走心地去构架过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只是在需要的地方加了几个背景板而已。他们也从来没有严谨地考虑过一个存在于非洲大陆的科幻国度会结合本土意识发展出什么样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他们更没有想过振金有没有可能,或者为什么不可能,被运用在挑战仪式里。他们只是偷懒地在需要的时候搭建一艘飞船、在需要的时候“尊重传统”。
在《黑豹》里,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充满着“草原、狩猎、和在篝火旁吟唱的部落人”的“非洲国家”,只不过这个国家刚好有个厉害的科研所。除此之外,我们对当地人的习俗、历史、和生活一无所知。为什么他们要带这么大的湖蓝色唇环?为什么他们要双手交叉聚在胸前?为什么他们饲养犀牛?我们并不了解。每次提到瓦坎达的民众的时候,给的场景只有那条热闹拥挤、挂着藤编篮子的瓦坎达“南锣鼓巷”而已。
我们唯一了解到的,是代表这个国家出现在荧屏上的几个人物所具备的全套美国思维。至始至终,观众们看到的是瓦坎达首领们在聊天,就像白人特工们每次都喜欢擅自为世界做出选择一样。这几个瓦坎达人对家庭的重视与坚持、对人类跨种族团结与和平的期许、以及选择走出家园向世界输出知识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无一不折射出美式积极自由、天真烂漫的价值观。这种态度没毛病,傻白甜、可爱多,但跟瓦坎达是否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人可以宣称这是普世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即使真是如此,非得由瓦坎达来呈现这套理念意义又何在呢?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文化和社会曾渴望遗世独立、不被全球化浪潮所席卷,但仍然被牺牲。
电影里的刻板部落族群+刻板未来世界的组合被创造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观众产生炫酷的猎奇感。
多气人呐,瓦坎达人在剧中嘲笑美国佬特工、宣称Erik为外来者、用“殖民者”泛指白人——即使这些细节直白地控诉着真实的充满血泪的被殖民历史,体现着这部电影的重要责任感和象征意义——可是,这个虚拟国家在被导演和编剧创造的时候,其本身就已经被美国的思维体系复制了。
瓦坎达就是一个小美利坚。这是这部电影最让人心寒的地方。
它通篇想要斥责殖民历史的错误,却又身不由己地陷入新自由主义的圈套。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讽刺意味和争议性的了。
《黑豹》一次次地对着美国殖民者怒啸,却又从未挣脱殖民主义对非洲大陆的镣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被殖民者贩卖、虐杀的黑人奴隶的后代们,从迪士尼和资本那里第一次获得重大话语权,描绘了一个只会出现在睡前故事和想象中的“非洲”,然后被美国的各类人群用来评判褒贬和站队。甚至当他们对先祖故土的憧憬都被无意识地染上了后殖民主义色彩时,都没有人大声地说出来。至于真正生活在非洲大陆的黑人们,在这部片子里更是毫无体现和话语权。
这个由非裔美国人撰写的“非洲”故事和如今的非洲大陆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只有来自西方世界的无形无尽的压迫将二者在电影之外连结在了一起。
也因此,活在这个故事里的人们毫无新意和独立性。他们的故事不存在完整的逻辑,他们只能东拼西凑地说话。
T’Challa,挣扎在(较)保守主义和全球主义这两种典型的西方思维里,构成了一条简单的主线。他和父亲的互动,我仿佛看到欧洲中世纪看透荣辱的老国王和正经历世事的年轻王子。(我实在无法把这两个人的谈话和任何我读过的社会科学资料里的非西方族群联系在一起。)从想成为一个好国王到成为一个好国王,T’Challa精神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全靠肉搏。唯一有机会从“当年真相”这个事件里获得成长、和Erik的观点产生交锋的,结果最终还是变成了肉体的碰撞。有点遗憾。
Erik,他的行动动机总是在跳跃,从复仇、到解救所有受难同胞、到想看看瓦坎达的落日,根本看不到什么合理的转变。仿佛编剧需要在故事不同的阶段让他这么想,他就得这么想。有点可怜。其实Erik身上有这部片子里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他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才是无数非裔美国人都会经历、挣扎、思考、痛苦、和愤怒的一个议题!(不难想象这些编剧、演员们、和工作人员们都曾亲历过这些苦难。)正是因为这个议题是如此地真实,在那个遥远的与世隔绝的小公寓里的父与子、以及两人之间跨越时空且高度凝练的对话是如此的动人。这是真正属于非裔美国人的独特历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Erik再次变回反派中最明亮的那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反正他脸好、sense好,观众们会爱上他的。
其余角色和剧情里,也诸多不合理的地方。Okoye上一秒还表示要效忠王座,下一秒就提枪刺新王。(观众:???)更可气的,为了强行打群架,大家一瞬间反目成仇、举刀内战。在这个没有族群文化和完整思维方式的故事里,他们就像机器一般,仅仅因为首领的一个眼神就毫无理由地和昨天还是友邻今天就要互怼的同胞干架。最后通过一个两秒的镜头交代男首领的顿悟(可能还看到赶来的超强大猩猩族群)、跪在自己的爱人面前,完成一幅精准的电影构图。女权主义者看了只能干笑两声。为什么干架?可能是为了炫耀几头CGI犀牛吧。
这些都是导演和编剧试图将他们的意识和理念笨拙地加给这些角色、不考虑故事逻辑的失败之处。不仅如此,故事剧情、世界观设定这些本应辅助角色发展的要素也变成了好像无关紧要的议题。这样的电影,只能成为大家抒发PC的立足点,而无法扣响人心。
最后,《黑豹》这件事指向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类学论题:被边缘化的群体真的能发声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 Spivak 1988)或许,在权力永不制衡的世界里,就算少数群体得到了话语权,也永远无法避免被白人们邀请进舞台上的金碧辉煌的笼子里、表演一番逃脱魔术的结局。或许,无论黑人电影工作者们如何选择,都会被揣测、被称赞、被指摘。这正是《黑豹》上映后,在现实世界里正在上演的荒诞喜剧。
正因如此,在任何情况下,少数族群都要去制造噪音。Erik在大英博物馆说的那几句话(大意是你们殖民者当年抢来的时候也没给钱),说得好,说得耿直。说出来能够让大家觉得刺耳,这正是《黑豹》最重要的意义。
向所有参与制作的黑人演员和工作人员致敬。
PS:对漫威来说,釜山和香港的唯一区别可能在于霓虹灯上的文字不同。
PPS:我希望看到的T’Challa和Erik之间的对决:T’Challa秉承他们自己族群的科技“宅”文化、坚持隐居式地埋头苦干且以此为傲,而在美国长大的Erik受到良好的精神教育和资金支持、从常春藤名校毕业成为手腕强硬的美国精英。两个人都想要领导瓦坎达(也不是什么皇室)并对振金研发有截然不同的理念。Erik的身份认同问题作导火索,让两人边打边嘴炮。哎,听上去就像黑色幽默过头的美队2,一点都不爆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