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疯狂店员1享有盛名,惊讶居然以前没有听说过。于是搜来补一下课,看完后不知盛名何来。而2狗尾盛名在外,这一点倒是认同。
搜了下影评,说到1的冷笑话和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喜剧,这才大悟,原来它suppose to be一部喜剧片,看之前并不知道,看完后也未想到。
其实我对这部影片还是有一些不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了解它的拍摄背景——小制作、它的时代背景——12年前和它的文化背景——美国城市。我窃以为,如果这确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影片的话,那么深入了解这些东西是理解这部影片的必要前提。还有一个必要前提是,对英语俚语的超强理解力。我虽然是英语专业,但是这部台词堆成的影片还是无法理解的,不懂friends对话中的典故可能不影响乐趣,但这部电影如果是想要通过语言及其内容表达什么思想状态和社会现象的话,那语言的问题就太大了。只看中文翻译的话,我保证对这部影片是有误读的。这两个前提都没有,所有影片的独立性、幽默、喜剧风格我一概没有看出来。
对语言及其内容的不理解如果不考虑,那些小制作、当时的主流文化的背景也不考虑(即便考虑了而看出是部好片,也只能说明是时代背景下的好片,而非可以代代传颂的佳作),我实在看不出这部电影好在何处。从电影本身的表达方式来说,对话推进情节是下策,对话构成情节就真成了相声了(当然《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之类的大师作品不在我等评论范畴之内)。我无法认同一个个相互割裂的情节和甚至光用语言表达的情节是什么高明的设计,无论其想象力有多丰富。可能比较熟悉friends的幽默和一些表现底层人生活的美国影片,我完全可以接受两人说话的方式和内容,但却感觉不到对话中有什么过人的喜剧和幽默,更毋论高超的冷幽默。睡过36个人、撞翻棺材盖、为oral job折断自己的脖子、和死人性交,这些互补相干的事情被堆砌起来,我顶多顶多能想到的解释是集中体现了生活的荒诞,但如此简单堆砌就可以体现什么深的东西吗?这样拍电影未免太简单。
关于幽默,问36个人是排成一排吗,这到底有什么幽默?这种笑料在friends里成堆成堆,而且高明得多。其实第一个所谓包袱出现的时候我已经大失所望了,在柜台前劝人戒烟,其实是为了推销口香糖,这个在一开头就想到了,但是想想不至于是这么弱智的笑料,等到最后那个完全没有演技的人拿出名片的时候,我觉得有点speechless,心想:就酱啊?然后一直到最后看完,整部片子我没有笑一下。也可能我对它一开始就期待错了,以为是两杆老烟枪一类的片子。
一个个夸张而无聊的话题本身倒反而更贴切地反应了他们的真实状态,小店员,日复一日,琐琐碎碎,无聊而低俗地聊天打发日子。但就让观众看这样的一天,也太对不起人了。影片似乎还是意图表达一些什么的,比较集中的一个立意就是面对这种生活的态度。Dante的抱怨却无行动和Randal从现状中寻找快乐,这恰是我正考虑的问题。当然影片最后给了一个相当不戏剧化的结果,明早再来开门营业,也是一种解决方式,抱怨者继续抱怨,快乐者继续快乐,生活也在每天的小波澜中一尘不变。这其实是有悖常理的,真正的生活是在每天的一尘不变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巨变的。其实2有机会探讨这个问题,不过显然我和导演完全想岔了。
对人物的刻画算是影片比较成功的一点了,Dante和Randal虽然演技拙劣——实在不可苟同Randal在大的影碟店中下跪的场景能够触动人,那个表演痕迹太重了——但二人的行为和语言基本从开头到结尾是有consistency的。尤其是Randal,一个看似得过且过却有想法的人,玩世不恭地开心生活着。这是个还算有现实意义的比较丰满的人物。Dante也还可以,一个老实、负责得有些窝囊的家伙,有更多的欲望却没有行动力的人,也挺有现实意义,只是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似乎和人物定位有出入,比如因初恋情人而对女友背叛,这可能与文化背景有关,但我所知道的,美国人虽然对性开放,但在同一时间内对男女朋友的忠诚是很看重的。因此道德似乎还算完善的Dante这样的做法稍有点distracting了。
其实整部影片有一点是有意思的,就是像极了话剧式的格式,一天之内,少量场景,少量人物,n多对话,用对话交代某些情节,分成几幕。回想一下,如果这是一出实验话剧,我对它的好感可能会多一点。
2就完全不用费舌评价了,纯粹是份美式快餐,没营养也没味道,垃圾食品。里面兰道的一句I love you, in a totally heterosexual way堪比英雄中陈道明的那句“是和平”、无极中那个日本人的“我被你感动了,因为你永不放弃”,完全将我打败。看了2,收获只有一点,这个导演绝对不是什么天才,他的1即便是放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估计也并不如其盛名。1在IMDB的user rating得分7.9,同一分数居然两杆老烟枪和英雄都是。还是不采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