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常“OR”不正常“
在印度教文化中(属于当今印度85%以上人口的信仰系统),做一个寡妇对自己不是什么好事,别人也不会把你当成什么好人。先看,梵语中“寡妇”一词(vidhavā)的字面意思是“死了丈夫的人”。对此你是什么印象?没错,一个已婚女人的身份存在,是以他的另一半,那个已死男人,来界定的。就像‘孩儿他妈“这句话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妇女的轻视一般。其实在印度教典籍中,至少是那些写典籍的人,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在印度教发展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作为一个寡妇遭人谴责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她被当成了一位“失职”的妻子——而这种想法的来源是,她有义不容辞的义务(pativratā)来保证她丈夫福祉,这便在印度的“妇人之道”(strīdharma)。 Pativratā这一梵文词汇有值得挖掘的价值,pati指丈夫,同时也有lord之意,vrata指,按照Monier-Williams 词典,a religious vow or practice , any pious observance , meritorious act of devotion or austerity,说白了就是宗教祈福行为.所以说,在传统印度教中,老婆的传统义务就是为自己的老公祈福,保平安。老公死得早了,当然是你丫做得不够好!此外,寡妇不遭人待见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印度教文化中,死了丈夫的女人本应该走上的一条道路——satī,即跳到火堆自焚,去另一边儿继续陪她老公“啪啪啪“去。所以说,在印度教文化中,如果做一个寡妇你丫还苟活着,真是遭人鄙视的基础上还要再加一等,变成超级遭人鄙视。
小时候,我们在课文里学了很多《论语》,人人皆知应该孝敬父母,人人可以熟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经典孔孟之道。也许,你会把他们take for granted。就在这时,儒家思想在我们的意识深处生根,拔也拔不掉,而你自己不见得会意到。当我们听说在西方国家,子女普遍不会亲自赡养父母,取而代之,他们各活各的,父母老了,去一个HOME(养老院)就好了,用自己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养活自己就行了。或许“前卫的你“可以说,这可以啊,这没问题啊!我觉得很好啊!放心,或许你可以这样做,但这种想法在中国是难以被接受的,“脑子不好”,“孽子孽孙”恐怕是你在别人背后获得的主要评价。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文化系统构建中,这是“不正常”的。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来看,这种想法是无法被大众接受的。“你的孝道哪里去了?是不是被狗吃了呀?”这岂不是很逆天?!!!于是乎,类比之下,这时的你成了电影中接受了很多西方“先进”思想的高富帅,告诉自己的妈妈要取寡妇,差点没她给吓晕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