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 第二季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科幻 惊悚  英国 2013

简介: 详情

更新时间:2013-04-03

黑镜 第二季影评:你看你看高科技那张脸

这段时间,微博上最热门的新闻之一,绝对是老罗的锤子手机。这个将他人嘲讽了一辈子的男人,这个将iphone和国产手机都视为“下品”的男人,这个戏谑为乔布斯在中国唯一传人的男人,我不知道当他放话要做手机时,有多少人是抱着幸灾乐祸看好戏的姿态,来看待的,至少,我是这样!3月27号晚发布会后,有网友调侃他:“开始以为老罗要做手机,后来以为他要做系统,手机发布了,才晓得只是做了款手机主题而已,还是copy了魅族的图标,wp的界面风格.......简直是丑的惊世骇俗!”如此种种,不知道老罗看了会作何感想。尽管他试图做出一款划时代的完美手机,但是从微博上满屏的欢乐吐槽来看,我无法预知这款手机日后的市场情况,但是他想要的“划时代”创新,却应该是不会被受众买单认可的。手机发明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后来技术愈发醇熟,出现过诸如“音乐手机”、“拍照手机”等新鲜玩意,但直到苹果手机的出现,才改变了手机市场的整个营销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划时代的产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可是如果打着“人性化”的旗帜,只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换张面孔和花样,根本没从营销模式或者说手机带来的生活方式上进行革新,大家估计也只好“哦呵呵”了。
  
 
科技对生活的渗透,是怎样的呢?也许三年前,我们还觉得在iPad上用单个手指滑来滑去,是一件很幼稚的行为;也许两年前,我们还觉得拿着手机使用微信的功能,就像拿着个对讲机一样滑稽可笑;也许一年前,受众还觉得使用siri的语音功能,是一件让人变“弱智”的事情......可是容不得丝毫质疑的是,这些以前还觉得“可笑”的行为,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并乐此不疲、甚至为之上瘾的事情。受众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个,一点都不假。就好比“喝咖啡”这种生活方式,你说它是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么?绝对不是的!它不过是后来接受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而已,在广告主的宣传培养下,后来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以前我很不能理解使用触屏手机的乐趣,因为就方便性来说,触屏绝对不比按键来得“实在”。慢慢习惯了触屏后,再来使用按键手机,又觉得不顺手。换手机接触WP系统,刚上手时,真是苦不堪言,因为以前的手机使用习惯早已成型。初次接触平板电脑时,单个手指的高度集中和紧张,也常常让我“提心吊胆”。可是只要慢慢熟悉了我手中的工具,习惯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式,以前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小动作,如今也早已视作寻常。高科技的革新,背后的实质,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换代。我们的交往方式、表达习惯、消费行为以及价值倾向,都在科技的发展下,更新换代了。
   
  
不要脸的说法是,如果我继续“学术”下去,那么我绝对属于“批判学派”。因此电视剧《黑镜子》,是再对我胃口不过的。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我都是当做“惊世预言”来看的。有人觉得里面的故事太过危言耸听,有人觉得太过言过其实,可是我觉得这种预言并非空穴来风。有些故事,其实早已上演,只不过换了张面孔罢了。媒介审判、网络暴力、娱乐化、虚拟世界真实化带来的人际隔阂等,这些事情,难道不是每天都在发生么?也许并没有片中所展现的那么严重,可是,如果发展下去,“惊世预言”绝对不可能只是“预言”。
  

第一集里,女主角玛莎无法接受男朋友去世的事实,她利用男友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可以和她对话的假艾什,后来,居然还接受升级服务,得到一个如“机器人”存在的艾什。这个机器人可以模仿真艾什的所有事情,甚至可以按照玛莎的想法和意志去行为办事,这个机器人,完美得超乎寻常。只是,他没有真感情。面对“机器人”的“逆来顺受”,玛莎不满,觉得真艾什不会这样,他也会有小情绪也会和她起争执......玛莎想过消灭掉这个机器人,可是影片最后,玛莎以及她的小孩,和这个机器人发明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模式,相处得还算和谐,看到这里,不免让人觉得女主的可怜和懦弱。这个男朋友是有多好,才会让她如此怀念,甚至抱着男友的仿制品,都可以这么生活多年。又或者,她是有多懦弱和胆小,才只敢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而视外面所有的好男人于不顾不肯开始新生活。女主对这一虚拟人物的不舍,其实是对高科技工具的迷恋。高科技将现实模仿地活灵活现,可那毕竟是虚拟的。她与虚拟人物进行互动,实则是与自己的想法进行互动,一直活在自己的意愿里面。这种快感和满足,使得她越来越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将外界的正常人际沟通完全隔绝开来,
   

任何人都有和他人交往沟通的天性和需求,我们和他人互动交往,不仅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甚至可以摆脱个体的孤独感。但这种交往有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交往的主体之间真实的交往关系。在当今时代,多种多样的SNS层出不穷,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除去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外,很多时候,都依托于应用程序,借助于我们手中的工具。有时候,即便是和他人面对面聊天沟通,也忍不住和远方的朋友建立联系,技术的发明,使得“身体不在场”也丝毫影响不了我们去分享他人的乐趣。可是,所有传达我们讯息的中介物,都只是工具性媒介而已。它可以传达我们的想法,但是却无法像面对面聊天那样,再现我们真实的表情、语调、姿势等非语言符号。因此有时候,我们本是为了排遣孤独而和他人建立联系,可是往往,沟通联系完,我们却会陷入更孤独更寂寞的境地。
   
  
第二集的“白熊正义公园”,更是看得人不寒而栗。可是这种公众审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早已司空见惯了么?李双江的儿子轮奸,法律还没定罪,媒体和公众就早已对人的罪行下了判断,因此等罪名下来时,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定个轮奸罪呢?”然后有法律专家跳出来:“亲,法律里没有轮奸罪这一说法。”药家鑫开车撞死人,受到了法律审判,可是大家认为这种惩罚远远不够,恨不得再将他杀千刀剁个遍,要将他施与他人的痛苦,再活生生地再现一遍,甚至N遍......这种围观和审判其实会像网游一样,让人忍不住上瘾的。每一次成功的围观和审判,都是对下一次围观的一种鼓励。每当丧尽天良的事件冒出来时,网民都会积极地冒出来,扮演正义者的角色。可是,每天网上耸人听闻的新闻层出不穷,往往,一件事的风潮还没散去,下一件事,又来撩拨心弦,于是,跟风的审判人员们,又如鸟兽状般散去,聚焦到下一热点事件中去。我们在屏幕面前跳来转去,任由不同的符号信息牵动神经,注意力在透支,豪情仗义也在透支。更夸张的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上一秒还在网上对不公平义愤填膺的网民,下一秒,面对被碾倒在地的小悦悦,可能会视而不见匆匆走过。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了,管闲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因为在当今社会,看热闹的代价,要远小于管闲事的代价。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成为有正义感的人,要成为乐于助人的人,可是现实情况是什么呢?中国的老太太扶不起啊亲。因此,我在网上再怎么摇旗呐喊,再怎么路见不平,“被讹上”的风险,总要小于现实生活。再者,我在现实生活中再怎么冷酷无情,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我在网上“正义小勇士”的形象。你无法知道网络背后与你聊天的到底是一位美女,还是一条狗。你也无法知道网络上那颗饱含深情有情有意的心灵,线下会不会冷酷无情。不知道这是科技的幸,还是不幸。
   
  
第三集就更是再熟悉不过,美国电影对“政治娱乐化”的讽刺,早在好几年前,就已发出类似的声音,现在英剧只不过是结合高科技的背景,诉说这个时代的可能故事。书本早就告诉我们“这是所有成功电视广告的经验:它们给我们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一个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的焦点。不管是党派政治还是电视政治,它们的目标都是共同的。我们无法知道谁最胜任总统或州长或参议员,但我们知道谁的形象最能排解和抚慰我们心中的不满。”电视里面,则更是夸张,一个荤段子不断的卡通人物形象,居然可以参加政治选举,并且还颇受欢迎,这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会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当娱乐化风潮,轻而易举地蔓延到政治界时,整个社会的浮躁和浅薄可想而知。很久以前,那是在电视媒体还没有发明的那个年代,看讲述以前美国故事的电影,那种聚众演讲辩论的场景令我印象颇深,不仅辩论者之间要知识渊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就连台下的观众,也可以长时间关注在辩论过程本身,那些辩论的内容,语言大多是书面语言,并且辩论持续时间极长,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聚精会神的专注能力,辩论的热闹氛围自是天方夜谭。现在,这种场景,怕是只有去电影画面里寻觅了。现在的时代,大家“避重就轻”的天性,愈演愈烈。普遍重娱乐重感官,缺乏深度和深刻。被众多媒介包围的我们,思绪时刻被不断跳出来的东西吸引,只要你不“下线”,连续24小时都可能有东西来打断你的专注思维。这些东西,大多是碎片的,即时的,个人的,很多时候,都不是深度思考的产物,因此,大多都只是对信息量的增加,而无法保证它的质量,有时候,甚至是垃圾信息。长期受这种信息包围的人,你完全无法要求他对待事情会有何深度,因为大多都只是了解皮毛,甚至是那些无用信息的皮毛。你可以嘲笑新版《笑傲江湖》的不伦不类,可是,比这更滑稽的是,很多观众是“我知道它很雷,可我偏偏要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个雷法!”娱乐本身并没有错,可如果生活总是被这种低级娱乐包围和充斥,长此发展下去,那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现如今的“精神生活”,很多都建立在以前哲学家们沉淀的深邃思考之上,可是,如果对于简单命题的长时间深入思考成为了奢侈,如果整个社会都倾向于对简单、浅薄和娱乐的追求。那么,现代社会的我们,该留些什么“精神生活”我们的后代呢?是大量的雷人雷剧?是成片成片140字的简短微博?还是海量的图片?
   
  
放眼望去,公共交通上,大多数乘客都捧着手机阅读电子书,或者刷新着微博;饭桌上,人们兴高采烈地将菜品拍照上传到网上,与远方不在场的朋友分享各自的乐趣;公共场所,人们都不再主动去打破沉寂发起谈话,而是低下头来,手捧自己的工具享受着独处的快乐.......为了方便人类生活,解决人类孤独而发明的各种工具,如今,却好像将人引向了另外的歧途。做毕业访谈时,ZYM同学的话一直令我记忆犹新:“工具本身是无罪的,它只是个介质而已”。可是,如果不能对其合理使用,可能会致使结果完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下去。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前言里引述赫胥黎的预言那样,“我们的文化可能会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可能会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你可以说我太过闲的蛋疼,你可以说我太过自作多情甚至自以为是的杞人忧天。但只要有《黑镜子》这种影视文化作品的出现,前辈的预言,也许真的会实现,又或者,它已经实现。
   
   
   

The end!



李小壕

2013年4月3号 17点20
   
   
   
   
   
   
   
   
   
   

黑镜 第二季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