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看了下豆瓣上的观影记录,三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最近感觉生活不得劲,又把它翻出来,重温一遍。
有意思的是,看热辣滚烫时,会留意它相比原作做了哪些改编,看百元之恋,又忍不住考究,同根同源的剧本,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
差异最大的是拳击内容的比重,贾玲的电影,拳击运动对角色身心的改变,就是一段mv过场交代,胖乎乎的女汉子眨眼就变成了身材健美的女神,像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形记。
百元之恋则是将拳击和人物的联系贯穿始终,从不经意的接触,到为了赢一场比赛头破血流,一点一滴的铺垫,情绪层层递进,直到饱含愤怒,倾其所有。
表面上看,故事讲的是宅女和妹妹干架,从家里出来,去超市打工,和渣男同居,被甩,练拳击,寻找到生活目标,
但从故事的开端,拳击就若隐若现的和女主的命运交缠,一丝丝的缠绕,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形成清晰的脉络。
电影开场,一子和侄儿打电动,玩的就是拳击游戏,在街上游荡时,被砰砰的拳击声吸引,进而偷瞄大汗淋漓的拳击手,小鹿乱撞。
在便利店打工,和即将退役的拳击手再次碰面,外出约会,糊里糊涂的收到拳击比赛的门票,看到两位拳手在台上凶狠挥拳,分出胜负后友好拥抱,觉得很奇妙。
赛后三人吃宵夜,一子询问男人比赛的感受,疼不疼,为什么比赛完还能抱在一起,眼神里既有好奇,又有羡慕。
遭遇强奸后,开始练拳击,不知道是想让自己强大些,还是想发泄对操蛋生活的愤怒,曾经的广告传单,之前被拳击吸引的种种时刻,带着她走进了一间小小的拳击俱乐部。
和男人云雨之后,躺在榻榻米上,一子第一次说出,拳击,是我的梦想。
在此之前,她一直随波逐流,在这一刻,她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开口谈起奢侈的梦想。
从此开始正经的练拳,从基础的挥拳,到通过测试,到参加正式的比赛,练习的投入程度越来越高,情绪积攒的越来越浓烈,
而这个过程,作为观众能清晰的感受到不同的训练阶段,和不同的情感层次,并非一笔带过,是和拳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
遭遇强奸,开始入门,男人不告而别,练得凶猛,确定要参加比赛,再次和男人见面,练得面目狰狞,好像要吃人,
她的改变,她对拳击的不断深入,她对胜利的渴望,是一步步积淀而来的,这样充实、丰满的铺垫,才让最后那场如疯狗般撕咬的比赛,脚步酿跄却依然斗志昂扬的癫狂,显得真实,有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鸡汤,是因为它太空洞,如果用料扎实的熬一碗,我们还是乐意干了它。
二
再说一个点,就是配角人物形象的区别。
贾玲的电影里,除了女主,其他所有人物都是工具,完全看不到一个拥有丰富情感的物种,鲜活的一面。
首先,除了父母,几乎所有人都是为打击她而存在的,远房表妹利用她转正,烧烤店老板性骚扰她,拳击教练把她当保姆和炮友,闺蜜送她绿帽还要她假装这帽子颜色挺正,甚至连亲妹妹都只想要她的房子,不关心她的死活。
这些人物的作用,仅仅是让主角的生活更惨,至于他们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模样,都不重要。
也可以说,都是面目模糊的。
百元之恋里,大大小小的配角,都赋予了独特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
拳击男言语少得可怜,眼神总像饥渴的流浪动物,喜欢去超市买一大堆香蕉,还总是忘记拿走,以自我为中心,去动物园约会,只看动物不看约会对象,住一子的出租屋里,吃人家的用人家的,理直气壮反客为主,在楼梯口借邻居电话也是毫不客气、理所当然,甩掉一子时,更是眼都不眨一下,
猥琐男则特别啰嗦,叽叽喳喳在人耳边呱噪个不停,色厉内荏,三人宵夜他夸口也在外面混过,拳击男吼一声屁都不敢放,对待弱女子下手毫不留情,重拳出击,
新任店长是个事儿逼,在超市打工兼职,还有另外的工作,压力大,对身边的人也不客气,喜欢数落一子,对偷过期食物的阿姨刻薄,丢掉也不给她,可能只有在她们身上,才找到一些高人一等的掌控感,
老阿姨的行为举止,离奇的都不像现实味道的人物,反而像都市传说里的荒诞角色,嘻嘻哈哈的表象,掩盖的是生活艰难的底色,
妈妈和妹妹的戏份不多,简略的笔触却勾勒得生动,故事并没有说一子为什么在家待着,啥事不做只知道吃喝玩睡,但从母亲对子女的宠溺中,可以推测一二,
在店里忙前忙后,在家里还要照顾32岁的巨婴,母亲却没怎么责骂、嫌弃大女儿,还耐心询问她想吃什么,两姐妹大打出手,家里狼狈不堪,还赶着给女儿送一包钱,
跟我自己任劳任怨的母亲,何其相像。
而妹妹虽然跟姐姐针锋相对,跟张小裴饰演的妹妹却截然不同,后者完全就是坏心眼,而前者,则是在当下环境里的正常反应。
刚离异,带孩子回娘家,本来心情就很糟糕,自己忙前忙后,姐姐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又不是你娘,可不兴惯着你,发生口角,冲突,在所难免。
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普通小家庭,经历生活波折后的鸡飞狗跳,倒并没有热辣滚烫里,姐妹之间感情的凉薄。
还有些人物,只是短短的一瞥,却也能尝到些酸甜苦辣的滋味,
比如一子的爸爸,我一度以为他是住隔壁的老人,我还奇怪一子怎么偷骑别人的自行车,直到两人在餐馆吃饭,才确定这是她的父亲。
这个角色一直游离在家庭生活之外,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你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他出场时,是骑自行车回家来,跟老婆打招呼,一子的妈妈都不怎么搭理他,他自己也有些尴尬,可也不敢发表意见,讪讪的走开。
和一子吃饭时,吐露心声,说你打拳挺好的,至少没有像爸爸一样,看到这里有些心酸,一个男人承认自己失败,是被生活完全打趴下的灰心丧气。
在现实生活里,男性背负了更多的责任,而没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没能给家庭做更多经济上的贡献,没有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社会舆论对你的评价就是失败,你自己内心也是自责、愧疚,甚至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让人看到。
一子的爸爸出场很少,即使是寥寥数笔,人物形象依然清晰可感,一个摸爬滚打却依旧不如意的人生,一股丧家之犬的失意味道。
如果从全片来看,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压抑的,颓丧的,一子就不说了,拳击男37岁退役,一事无成,去工地搬砖,甚至想逃离那些干劲十足的人,好让自己继续麻木的生活下去;
猥琐男离异多年,沉迷赌博,在超市打工混日子,终有一天不想再熬下去,疯狂的犯罪,结束自己的人生;
新任的店长做两份工,将怨气发泄在其他人身上,母亲到老还要为两个女儿操心,妹妹婚姻失败,带着娃艰难过活,连懵懂的小孩,都没逃过生活的磨难,电影里模糊的提到,小侄子在学校被其他孩子欺负,更别说在乱糟糟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变得沉默忧郁。
百元之恋里,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生活图景,是被现实干趴下的大多数普通人。
三
还有一点,是悬浮和写实。
这一点,在练习拳击时,尤为明显。
贾玲饰演的女主,简直就是富二代的生活好吧,在烧烤店做重体力活,居然还有劲练拳击,赚点服务员的辛苦钱,竟然就上得起私教课了,
回家在超市帮忙,似乎就开始全职练拳了。
这不就是百元之恋里,拳击俱乐部的老头说的吗,有些人到三十多岁一事无成,就把拳击当成自我满足的工具。
我要有这条件,我也每天健身、练拳,锻炼身体还提高精气神,多好的事啊,还说的好像有多困难似的。
电影不是现实,但你得尊重现实的逻辑,才能让观众信服角色的行为。
百元之恋里,一子做的是兼职,白天是可以休息的,而且一周只上四天班,有时间做其他事情,薪水也说的很清楚,一个月12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五千多元吧),上了一段时间班,应该也攒了些钱,便利店附近的拳馆,外观老旧,收费也不会太贵,从时间和金钱上来说,大致可以说的过去;
一子家里也没有贾玲家那么大的超市,一间小门面,没有堂食的位置,做外卖或是即买即走,经济条件不算差,但肯定也只能说是普通,一子回来后,也是忙着在厨房摆盘装盒,在柜台前收银、接待,她跟普通人一样,为了生活在忙忙碌碌。
一子的训练过程,也是跟日常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割裂的,躲在在真空里,一心一意的练拳击,
相比之下,贾玲的训练,简直就是职业拳击手的日常。
一子开始学拳后,除了在拳馆训练,在便利店工作时,也在不停练习,是把拳击融入到了生活。
切卷心菜时,在模仿挥拳的姿势,上夜班时,在店里练习步伐,在后面的员工更衣间里,拿打包膜当沙袋打,
对店长不满,忍不住挥出拳头,听说侄儿被欺负,教他基本的拳法,电影用一点一滴的细节,去展现角色如何跟拳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深入,而不是简单的用一段mv一笔带过。
最终反映到作品上,就是偷懒和用心的区别,看热辣滚烫,我激动了一小会,看百元之恋,我激动了几天,后劲大得多。
四
最后一个,是主题的区别,各有千秋吧。
就单纯与国内的电影对比来说,热辣滚烫的主题立意,还是值得鼓励和赞许的,可惜的是,电影本身描述的主角遭受的打击,和拳击对人的改变,好像并没有跟主题有紧密的联系,是脱节的,硬凑在一起的。
百元之恋的主题则更具有普遍性,就像豆瓣上的高赞短评所说,最大的反派,是生活本身。
电影里的大部分人物,都是被生活击倒,不想再爬起来的失败者,似乎也是生活中的大多数,而我们的女主,从淤泥里奋力的爬出来,用尽力气挥出一拳,是为了把生活击倒吗?
电影高潮部分那段意向强烈的慢镜,告诉了我们答案。
当你向生活挥出重拳,还击你的,必是更重的拳头,一子倒在地上,翻着白眼,一段蒙太奇扫过,生活给予的苦痛历历在目,好疼,好想赢一次,可最后收获的,只有痛哭流涕的惨败。
这让我想起了洛奇6,史泰龙教训儿子的一段铿锵演讲,没有人能够击败生活,你要认清现实,
接下来呢?
洛奇6教会我们的是,你要能够承受更大的打击,百元之恋则更热血,即使注定失败,也要挥出反击的一拳,也要饱含想赢的热切。
他们都讲了同一个道理,我打不赢你,但也没认输,反正就是顽固。
人活一口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