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的是一位并不是天赋异禀,也没有家族渊源的大学生,与自己功力深厚,却偏执刚愎的乐团指导相爱相杀的故事。对就是相爱相杀。美丽的师生关系刻画太多,“oh captain,my captain”啦,“my name is clement Matthew, failed musician, failed.”啦,甚至“Snape,please.”啦,老师认真温暖,为孩子们着想,潜移默化的改变孩子们,最后大家都被救赎。
But not this one.
说说我看这电影。
本质可以看成是一部音乐电影。剪辑与镜头都紧跟着缭绕在全片的爵士乐,so sexy,我是说不论剪辑镜头还是jazz.片中有许多虚写的“类留白”,来带过诸如主角练习,主角练习或者主角拼命地练习的部分。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背景是校园,主角是学生,这部片子被tag上“励志”的标签。要我来说,这部片子其实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老师本身作为音乐家的造诣很高,但他的教育方式确是whiplash--他不停地骂脏话,不停地羞辱你蹂躏你,在肯定你之后,再找来一个又一个挑战者,并告诉你“哦他也许也会不错--别忘了你也曾经是挑战者上位的”。他甩着鞭子,步步紧逼,把一个jazz乐团硬生生训练成了一支军队,也不当心把一个小孩子训练成乐队首席兼忧郁症患者,直至自杀。他说自己并不是在教学,他是在让那些孩子突破极限,他认为“还不错”是最糟糕和耽误人的词。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也不会为自己的尝试道歉。他也建议拗不过去的人转行--哪里励志了。
然而主角在酒吧里问老师“有没有一个line呢?如果你逼得太紧了呢?如果你把下一个Charlie Parker逼得气馁而变不成下一个了他呢?”老师抬起眉毛回答:“不会的。因为下一个Charlie Parker永远不会气馁。”这种诡辩的气氛我有一些熟悉,我跟他同时说出了差不多的台词。
作为电影,它本身是一部很紧凑很犀利的电影,真正的Shape and fast.运镜很“脆”,与无处不在的jazz曲调也搭配的天衣无缝。主角是个勤奋的人,最后的超长反杀solo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但对我来说,作为一部剧情片,他的结尾处理的太随意松散了。导演希望与观众讨论一些诸如“成才教育和严酷教育是否可以划上等号”以及“梦想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之类严肃的话题但,结尾只是以一曲让我(我相信观众们都是)呼吸不过来的爵士鼓solo让这对,一度景仰与关切,其后又互骂着“fuck u”的师生,泯去恩仇。白瞎了我最后5分钟里一直“surprise me!”的心声。
这部片子最有趣的彩蛋莫过于主角收藏的一份小海报了。“ If u don’t have ability you wind up playing in a rock band.”在喜爱jazz的主角家贴这张海报自然不是对摇滚乐致敬,却是老贵族看不起疯狂的中年人而已,仿佛如同老师的疯狂与无奈:爵士乐要死了,我要救他。别人都说我不好,但至少我在尝试,而且比别人都走得更远。我不会为我尝试的道路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