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非专业点评,博君一笑耳)
本人有幸在中学时代接触过雷米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心理罪系列”的《第七个读者》《暗河》《城市之光》等等,这些作品给我的一大感受是:“丧”。
系列的双男主方木与邰伟,一个因大学时的初恋女友被卷入校园连环凶杀案致死而性情大变(《第七个读者》内容),一个背负着过往卧底潜伏岁月的梦魇而用略显油腻的插科打诨掩饰辛酸。此二人一改本格推理中大多倾向于“伟光正”的警探形象,使得整个故事弥漫着颓丧的气息,加之雷米设计的案件多带点有变态推理元素,凶手往往具有精神失常的症状,作品由是形成低迷、阴森、郁结的系统风格。如今想来,无疑具有发展末世风格的潜质。
在香港导演郑宝瑞的这部《智齿》之前,大陆已多次尝试过对雷米的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个人也略有了解。早期推出的由陈若轩、王龙正领衔的《心理罪》网剧,糅合数个单行故事,较为出色地发扬了原作的特点,值得推荐。
就表演层面来说,陈若轩乏善可陈;王龙正则十分贴合邰伟这一颓唐沧桑的资深刑警形象,此后他在推理网剧神作《白夜追凶》中饰演周巡,虽为衬托由潘粤明一人分饰的二关兄弟的绿叶,在我看来也却也不乏精彩表现。
网剧初成之后,收获人气的雷米作品在影视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个人有印象的是拍成了两部电影,但均不令人满意:由廖凡搭档某位此时已不便提及姓名的艺人领衔的《心理罪》,粗制滥造,实非上乘之作;
由邓超、刘诗诗、阮经天领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虽不致惹人诟病,但终是平平无奇。自此,大陆影视化改编雷米的浪潮,在我的视野中偃旗息鼓,告一段落。
犹记得,当时《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曾放出一版通篇黑白的预告,令我满怀期待,隐隐发觉雷米作品和暗黑末世风的契合。然而彩色的正片映证所谓黑白无非是噱头或幌子,我于是大失所望。
未成想,这一遗憾,居然飘洋过海,在《智齿》中得到了弥补与成就。
HK,或许是中国新近最适合呈现末世风格的地方(个人能想到的可与之一较的只有东北,重工时代的遗留、干燥寒冷的白山黑水......近年的刑侦作品颇爱将其作为故事发生地足以证明,然而由于某些不便说破的原因,大概终究不太可能被发展成末世风吧)。不似《疯狂的麦克斯》系列中凭空构建的焦土之城,HK是一片真是存在的土地。
而在这个时代,回归后港人思绪的茫然、新世纪以来港乐港影的疲乏,以及残留的制度和历史问题带来的社会顽疾,消解了上个世纪的自信甚至是优越感,激起一滩不安失措,为末世氛围提供了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诸多导演及其团队怀揣着或怀旧追忆或讽喻反思的态度拍摄新作,将港影引向了一种新的风格,而《智齿》,就是其中一部。
本片的末世风,对雷米已不能说是发扬,简直是浴火锤炼了。末世风的成功塑造,在我这里是毋庸置疑的。
全片采用黑白色调,影片中的万物失去色彩,失去趣味,仅剩铺天盖地的苍凉肃杀。事实证明,这一色调的选择很大胆,需要有过硬的视听调度能力方可驾驭(当然,黑白色调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末世风格,还要看制作团队用什么样具体的视听设计去与之配合、生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可参考《艺术家》和娄烨去年在国内上映的《兰心大剧院》,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概就算《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果真在正片中践行了预告的黑白色调,也多半是弄巧成拙,归根究底影像技法还是太庸常了)。
而《智齿》成功倾斜失调的构图、变速的特写运镜、肮脏污秽的取景重心、杂乱无序的布景等技巧,以众星拱月之势将黑白色调烘托出HK的末世气质。
悬疑犯罪题材下的毒品交易、陋巷斗殴、警匪追逐等规约式的场景也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阴暗罪恶,浑然一体地融入了导演构建的颇有“罪恶之城”既视感的视听王国中。
总体上说,虽然从文本来看,该片推理性不足、着重打磨角色情感羁绊却多少有些事倍功半,在内容层面,无论从推理文学还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学角度来看都无甚过人之处,但在视听及氛围营造上,我认为《智齿》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