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6-19

未来之家影评: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你都需要一个家

文/公元1874
「家」这个概念,中国人应该是看得最重的。我们的知识分子会说“家国天下”,家放在国的前面,能把国比喻成自己的家;又会说“成家立业”,要先有家,才会有事业。总而言之,家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是任何事情都无可。取代的必需品。
不同的年代,对于「家」有不同的定义。在过去,家通常意味着一个家庭,一家六口,齐齐整整,上有老下有小,前有厅堂后有花园……那是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家的终极追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各种自我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年过30了也并不想结婚,更不想要小孩,在北京、武汉和上海都生活过好几年,换了很多住的地方。但屡次迁徙并不代表我对家不看重,一套完整的家庭音响,70寸的电视,电子门锁,智能家居,甚至电饭煲都要连上网……对于我而言,这个「家」一定要现代化,享受科技的最新成果。
在《未来之家》这套纪录片里,来自北京的摄影师竹子和来自美国的Mike给我们展示了全球各地在21世纪的「家」是什么样子。虽然题目是未来之家,好像给人有许多高科技的印象,但其实这套纪录片的骨子里是复古的——比如在日本的一集里,「家」这个概念变成了琉璃做的骨灰屋,死亡是生命永恒的归宿,家的这个概念被引入得更加深刻和更加传统。
当然,大部分时候,这套纪录片并不想给我们上课,去探讨生死那么沉重的话题,比如第一集在纽约,「家」里可以有泳池,可以有有机蔬菜栽培屋,其中提到纽约有很多天台和屋顶,这些空间长时间大面积的被废弃搁置,但每天又能被阳光普照,不拿来做点什么,实在是浪费。
想起我爱看的一套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面的主角在天台开派对,认识的心爱的女人,而去天台的路则要从自家客厅的窗户外面爬上去。这其实就是家这个概念的一种延伸,对于住在纽约的人来说,天台成为了一种社交场合;而纪录片里的这些纽约客们,则把天台变成了让家更温馨的生活方式。
随着《未来之家》的旅程,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更多有趣的「家」。在伦敦,我们看到了精通厨艺的烹饪机器人;在印度,有很多熟练掌握IT技术的宅男科学家,将垃圾改造成了可以居住的房屋;英国小镇上,我们甚至能看到有一个让你可以搭建定制房屋的家具公司——去宜家买家具比起来,真是弱爆了。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竹子和Mike在荷兰和冰岛的经历。这两个国家以自由和艺术创造力而闻名,阿姆斯特丹除了我们熟悉的红灯区和合法的「飞叶子」之外,其实还有人在琢磨如何用科技让人类过得更舒服。不看这个不知道,世界上第一家VR电影院,就在阿姆斯特丹;甚至还有他们最终的目标——在眼球里植入芯片,把大银幕做进人的眼睛里,彻底过上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场面。
冰岛让我留下印象的是雷克雅未克,一个连城市名字都如此富有浪漫气息的国度。这里拥有最高比例的音乐人和作家,仿佛人人都带着艺术气息。他们有很多人都在家里进行创作,因此他们如何布置家庭,如何在几十平米的屋子里展开想象力,创作艺术,对于同样文字工作的我而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里面的那个艺术家说得很好:如果我年纪大了,理解不了年轻人的一些事,但我也不会讨厌他们。因为年轻人喜欢的话,那应该会是一件好事。
是啊,年轻不就意味着生命里与创造力么。
我一直觉得,科技与传统并不冲突,现代社会里那些不断突破的科技力量,恰恰建立在几千年的传统技艺上。比如过去的人想保存书籍很难,一把大火就能将自己几十年的收藏付之一炬,导致现在有很多古籍都失传了;而如今,一部Kindle,就可以把人类所有的文字保存进去,随时查阅,甚至按照关键字分门别类。
这对于真的要写什么论文在图书馆查资料都得查好几个礼拜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它完全节约了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同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未来的家,不一定是科幻电影里那种虚无缥缈看上去很炫酷的场景,它也许就像纪录片里的家一样,还是一样的木头,一样的地板,一样的棉布床单……但这个家庭所承载的情感与人生,一定会比过去更加丰富,也会让住在这里的人,过得更加惬意与幸福。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19 BT影视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