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看完《帝王业》,我大约理解了原著党的怨念在哪。书中的王儇正式登上舞台,也不过十五岁,彼时她正值烂漫年华,又是权倾朝野的左相之女,自然满满的青春灵动,望向三殿下子澹时眉眼含情,娇羞万千,为了家族利益被许配给萧綦又全然一副既惊且悲的可怜模样。总结起来就是不谙世事,喜怒都在脸上的大家闺秀,想想原著中王儇辞世时不过三十二岁,比此时的章子怡还小上不少,自然会被吐槽有“扮嫩”的嫌疑。
可这也不赖演员本身,章子怡的演绎自然顶好的,剧中的宫装华服也是极美,撇开剧本而言,那几场殿上的戏每一帧都值得留恋,单论皮相也压过荧幕中的大多数人,骨线清晰、五官匀称,布局优美,导演李安就曾夸赞:“像章子怡就很好拍,怎么照都好看,光随便打就好。”
对于女人而言,最残酷的便是年纪到了,有些感觉会自然衰退,特别是与爱人在一起时眼神中的那抹或狡黠或柔媚的灵光,这是无法用演技和妆容弥补的。
拍出《大明宫词》的李少红就深谙其中道理,她将剧里的太平割成两段人生,一个是少女,一个是成年后,曾出演嫦娥和貂蝉的陈红美貌不用多说,可奈何风头都被周迅抢过,毕竟是华语荧幕圈中最有少女感的女星,那一嗔一喜,都是流在骨子里的青春。
不过仔细想想,刚出道时才满二十岁的章子怡,纵然稚气未脱,可那份精致感却已具雏形,三十四岁时,在《一代宗师》里,已是雍容华贵、只可远观的那一类。再结合原著中十五岁后的王儇,在出嫁后仿佛一夜成熟,无论是对敌、还是对友,都带着一张无法看透的面具,那份城府和烈性,又偏偏是记忆中的章子怡最为合适。
等到三年后,王儇兜兜转转再与萧綦相会,彼时的她早已告别纯真无邪,被迫放弃旧爱子澹时的撕心裂肺,了然家族使命时对父亲的怨恨与恐惧,屡屡遭劫时迸发出的机敏与果断,都向读者们一步步阐述了一位女子的成长。再到后来,她于征途中渐渐倾心萧綦,对内将世事人心看得通透,对外燃起对皇图霸业的渴望,并在命悬一线之际证明自己拥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致此时,王儇成为了万军丛中的女王,剧中女子的身影也终于与章子怡契合起来。
当然,不考虑年纪的因素,让国际章一镜到底,也许是导演与编剧的有意安排。毕竟比起原著,剧中王儇褪去青涩的时机被提前了,早在第四集开始,王儇便无意之间卷入后宫的争斗当中,谢宛如被太子误会侵犯只是引子,皇上中毒、谢家被害、萧綦携兵权入京,一夜之间王儇便成为了家族永昌的牺牲品。
萧綦与王儇于宫中碰面,子律的城府手段被展开讲述,皇后与王家的貌合神离,这些原本的伏笔被剧本提前,王儇也更早地接触现实的残酷,如此,年龄已不是必要纠结的点了,反而是章子怡的那股冷冰冰的疏离气更适合塑造这一位“新”女主。
如果说原著中想要尽力塑造一个有担当、有智勇的大女主,但在萧綦、子澹、贺兰箴、宋怀恩等人对其产生的感情线描写上过于粗略,使得王儇在剧情上展示的形象还是偏向于“玛丽苏”的话,那么在荧幕中章子怡更合理地呈现出骨子里有傲气,经历千难万险也要荣登高位的一面,剧情的变动也使王儇在与男性角色的交互过程更丰满,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让一切过程更合理,便是编剧的使命所在。
从扮演者看剧情改动还不止这一个例子。翻开演员表,贴身丫鬟苏锦儿,原本在书中早早便与王儇分离,末尾高潮部分才重新出场,虽然轰轰烈烈地上演了一场因爱生恨的大戏,可毕竟只是昙花一现,现在却由实力演员刘芸担当,恐怕戏份也是大增。
增加的戏份主要在两处,一处是对子澹的暗恋,主仆二人相继倾心三殿下,但身份的差异却让丫鬟只能苦苦煎熬,编剧在此提前挑明,也补充了书中苏锦儿后期黑化的因由,在她心中那份因为“命好就什么都可以先选,命坏就什么也得不到”的怨念,更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另一处还未演到,但在我看来一定是那出毒瞎亲生女儿的双眼,向王儇撕心裂肺地表露心声那一幕,求而不得是一苦、对旧主既敬且怨是一苦、被蛮族侵犯是一苦、良人身在此而心不在此又是一苦,苏锦儿心路历程的波折与复杂也是高潮部分不小的看点。
多情女子伤人最狠,爱时有多清风拂面,恨时便有多霜雪冻杀。
这一句不止适合苏锦儿,更适合后来的皇太后,王儇的亲姑姑。看书时,我原本以为她虽然为了太子之位坑陷了谢贵妃,但对先帝她还是爱的,只是家族使命让她不得不做出取舍,后来先帝驾崩,左相萧綦相继入宫扶持新主,在那个空荡荡的大殿上,王儇看到了姑姑紧紧握着的右相亲笔,这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那个杀伐果断、不近人情、用冷冰冰的现实让她明白“身为王家子女,就要以家族为重”的女人,心中有这么多的无奈和遗憾。再到后来,姑姑与王家反目,设下让众臣同归于尽的狠毒计策,她又变成了一个护持幼崽的母兽,放下一切体面和端庄,癫狂又可怜。
这是一个可敬的女人,在原著中却被王儇掩盖了光芒。搬上荧幕后,编剧将她与王家的裂隙在前几集就挑明了,对太子的厚望、对宠妃的残忍、对王家的防备、对军心的拉拢,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太后,她做到了所有能做的一切,却抵不过汹汹大势。
当初看书的时候,我便发觉,它描写的是疆场、是权谋、是文治武功,但依旧是一部女性比男性更突出的作品。在这里,不仅有王儇、苏锦儿、姑姑,还有被迫在爱人与亲人间取舍的王家主母、看似不争却伏线极深的谢贵妃、温婉纯良却生错人家的谢宛如、身为暗子却贪念温柔的胡瑶、一生单恋江夏王的顾采薇。她们在本该属于男性的舞台上各具光彩,无法掩藏,可又因生为女子,不得不去妥协、去放弃、去遗憾,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性的寂寞。
如果说这个故事里的女子们各不相同,自有锋芒,那么她们还是有一个最共同的点在的。那就是原著中王儇的那一句独白:
我此生已经占尽诸般荣宠,生在如此门庭,嫁了如此夫婿,育有如此佳儿,更将成就开国皇后....天待我何厚,若說还有什么抱憾,那不过是深藏心底的一点隐秘向往,向往宫墙之外,白云之下,江湖之远,一个梦幻空花般,不可触及的梦。
幸运的是,在这场改编而出的《上阳赋》里,我看到了她们更丰满的一面,她们仅凭自己便已是风华绝代,无男子可以掩盖,这与胜败无关,只与姿态有关。
這也是姑姑,是历代后座上那些孤傲高贵的女子,为之抱憾终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