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这段时间最热的就是《上阳赋》了,章子怡第一次出演剧集引发人们热议。但人们讨论更多的还是她上来就从十几岁的少女演起,仿佛当年《如懿传》周迅引起的话题又重演了一遍。
观众觉得违和感太强以至于出戏,受此话题影响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去讨论剧情和制作,所有舆论的大石全部压在章子怡身上,部分碎石砸向周一围,有人觉得他作为男主显得油腻。
其实《上阳赋》的制作水准还是很高的,制作团队本身就是金牌班底。而且就前几集来看,剧情和节奏也都在线,氛围营造和质感也还不错。但是偏偏作为一个大女主戏,女主从一开始就让人吐槽假、无法直视、不少女,那就是房子里很重要的支柱塌了。
支柱塌了,房子当然要危。
做事,我们总说要尊重规律。
不尊重规律,带来的后果,不是惊喜,就是惊吓。
章子怡的出场效果显然是后者。本想在剧里来一出仙女下凡,不曾想让很多屏幕前的观众皱起眉头。
故事讲究起承转合,戏剧影视作品讲幕。
为什么三幕结构是经典结构,因为大多数戏剧影视作品的情节是因果关系,所以三幕结构代表着一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没有开端和发展,何来高潮和结尾。故事的发展在情节的累积中需要让观众有一个缓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理,角色也一样,观众需要逐步从剧情里认识了解这个人。像之前的《清平乐》其实就做得很好,少年宋仁宗显稚嫩,《清平乐》花了好几集篇幅,用符合年龄的年轻演员,来铺垫宋仁宗朝前朝后的处境以及他的不成熟。到王凯的出场,帝王风范尽显,观众知道,天子长大了,要施展宏图伟业。
可《上阳赋》,前几分钟主角还是几岁的小女孩要藏在皇帝舅舅的龙袍里,突然,章子怡就出场了。
是,在剧里,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可是,演她的人,可是章子怡,是国际巨星。
观众刚刚开始和小女孩建立情感连结,没过几分钟就换到章子怡的出场,当然跳跃感强。
最关键的是,明明知道演员的年龄是个问题,可偏偏角色的出场讨论的就是年龄。大臣们在仪式上不断说着女主到了该嫁人的年龄,这不是明显把年龄问题放在观众面前讨论嘛,好像不断在提示观众,这是演的少女,这是装的少女感,观众一直被灌输这个信息,当然就会出戏。本来就不是很信服,这一场戏下来彻底不信了。
于是,本以为是王炸现场,没成想是轰炸现场。
演员本就与角色年龄跨度极大,聪明的做法是把这种差异造成的不协调感想尽办法中和。比如之前《红色》里小陶虹的角色,演的也是一位年轻女子,可片子里并不提她的岁数,只是通过她的表演显示出青春少女感。
而这部剧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明面上告诉你:看,我们来找章子怡挑战一个少女角色。
生怕观众不知道她演的是一位少女。
何必呢。
成为负担的阅尽千帆
其实在度过剧中这个少女年龄段后,我相信这部剧会逐步回归正轨,就像之前的《如懿传》。
毕竟这是一个讲述女人成长的故事,当她逐步卷入诡谲变换的政治棋局,遭受各种勾心斗角人生苦痛,她的阅历会写在脸上。
这也符合章子怡现在的气质,身经百战后的倔强和清冷。
只是,这种阅尽千帆的资本对于无忧无虑的少女人设而言是一份负资产。或者说,这是情窦初开少女的反义词。
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局限性低头。
人们长大成熟的过程,就是明白并接受自己局限性的过程。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不适合,自己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放在演员上,也是如此。
有适合你的角色,有不适合你的角色。就像现在的演员综艺上,评委们点评年轻人演不出遭遇挫折的厚重感,一方面或许是这年轻人真的没有灵性,没有用心去琢磨。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这方面的人生经验和阅历。
想要短时间内演出那种厚重感是极其难的事情,想要卸下它何尝不是,做加法难,回归初始更是不易。
在我看来,或许改变少女的人设是更好的办法,让她成为一个有些许刁蛮倔强清冷的郡主,更适合章子怡去诠释。而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她抱着皇帝喊着舅舅撒娇,跟哥哥“天真”般打闹,和侍女们“懵懂无知”地玩着游戏。
还是她曾演绎过的那些武旦角色更适合她啊。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问过他的演员:你是热爱你自己的艺术还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
我相信,这些优秀的演员因为热爱表演,想要挑战自己,所以尝试大跨度的年龄。我也相信,他们热爱自己的角色,努力去成为角色本身,尝试在虚构中焕发真实。
只是,不是光有信念感,就能解决任何事。
「完。」
「一期一会,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