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十年多前写了一个《散打乾隆朝》,名字叫的不伦不类,最近的又看了一遍。又写了一些想法。
再说《乾隆王朝》上
一,电视剧仅仅演的是乾隆后半生。
《乾隆王朝》是2003年拍的电视剧,可能到现也都没有人看过。相对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来说,《乾隆王朝》太遭人冷遇了。想必是因为主题不够积极向上,导致电视台的重播率不高。《雍正王朝》表达的是改革除弊,《康熙王朝》描写是王朝崛起,《乾隆王朝》总体基调就是腐败,而且是难以割除的腐败。
如果说剧情和史实有很多出入,其实《康熙王朝》也不少不符合,但是大致的框架《康熙王朝》比较大,演出了康熙一生的波澜壮阔,擒鳌拜、收台湾、平三藩,像明珠、索额图、杨起隆这样的人物历史存在过。《乾隆王朝》视角比较窄,清朝的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后,宫廷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没有爆发什么大的内战,更多的问题边境。乾隆对西藏,新疆的战略,可以说他对于边疆的寸土不让,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雍正对于边疆问题基本是守势,他前半生是争夺宫廷权力,后半生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国库没有银两,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所有说在边境战争是惨败。乾隆登基后,雍正给国库留下不少银子,换了消极怠工的将领,很快瓦解了苗疆的联盟,最终大获全胜。这些地方电视剧里没有涉及,主要就是官僚腐败为中心展开,以和珅作为官场整体的牵线人,有些事儿也不是和珅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物,有助于让故事更鲜明化。
电视机的拍摄手法还是按照正剧来拍的,和珅没有找王刚来演,陈锐演的和珅,确实符合和珅的历史形象。乾隆25岁登基,又过了35年才菜遇到了和珅,这时乾隆已经60岁了。从这个年龄来看,焦晃老爷子的扮相比较符合。电视剧的开头演就的乾隆晚期,乾隆朝最主要的人物刘统勋已经过世了,因为纪晓岚和刘墉的民间名气比较大,直接提前拔高了他们的官职。刘墉常年在外当官,乾隆快退位了才调回北京。纪晓岚不过就是翰林学士,这里搞的像军机大臣似得。戏归戏,史归史,不影响整体故事的格局。
乾隆前半生有精力,也有洞察力,才能管理好这样大国家。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也跟不上,又过于好大喜功。乾隆在康熙盛世中成长,有日益强大的自信,加上对边境战局的胜利,导致了世界观赏上的狭隘。因为喜欢铺张浪费,和珅只好辗转腾挪,议罪银制度,等于把官员犯罪合法化,用来维持了乾隆一朝繁荣假象。和坤和严嵩真是太像了,都是在两大帝国由盛转衰之时当白手,最终不得善终。
二,王亶望案
第一个案子是王亶望案,王亶望是个官二代,考个举人,然后凭借家里的关系就花了点钱就买了个官。关系硬,官运亨通,一步步的就升到了甘肃布政使。布政使始于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地方大员权力集中,来一个朱氏的三权分立。布政使管行政和钱袋,按察使管监察和司法,指挥使管兵马,互相可以制衡。制衡难免有各种问题,不得不派巡抚去检查评估,本来巡抚是个临时工,随着地方的问题越来越多,巡抚成了地方的正式工,这样巡抚就成了一把手。明代中后期沿海总被倭寇骚扰,随着边境问题诞生,需要几个省协同作战,这就不得不设立总督,统筹沿海一带的军务。
王亶望的腐败其实是投机倒把,电视剧里没有仔细说如何腐败的。读书人要做官,就要考上秀才,所谓“学而优则仕”。如果考不上,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花钱。朝廷为了给穷人一个出路,如果只能花钱等于让富人垄断了,规定是捐粮。这样捐的粮食,可以灾荒年用于赈灾。作为地方官的王亶望发现有利可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说连年灾荒,只能捐钱。这样一来,粮价贱时,就收银子。粮价贵时,就把银价压低。官府能中间吃差价,整个地方的官僚,几乎都进入了这个腐败体系。官员集体作弊,以赈灾济民的名义瓜分。
电视剧里和珅这里抢了阿桂的戏码,其实是因为当地发生暴乱。阿贵剿匪在甘肃遭遇大雨,乾隆收到的奏折竟然是连年旱灾。皇帝老子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如果没有这场暴乱王亶望的腐败真不会曝光。
乾隆派了一个宠信之臣陈辉祖,查抄王亶望的家当。这个陈辉祖演员有点老,陈辉祖也是官二代,因为父亲深受乾隆的信任,官阶是也直线上升,做了几个地方总督,比王亶望厉害多了。和珅又抢了阿桂的戏码,间接揭露了陈辉祖的腐败。有着美学功底鉴赏能力的乾隆,在和珅上交的珠宝中大怒,简直是设计老套,做工粗鄙,这就是王亶望家里的宝贝吗?果不其然,王亶望家里的奇珍异宝陈辉祖被扣下了三分之二。
三,万福楼
位于北海公园方殿(原名观音殿,又名"海岛",俗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公元1770年,乾隆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八十大寿时所建。楼内原藏有金质无量寿佛一万尊,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劫一空,建筑也被破坏殆尽。
乾隆祝母亲80大寿,要盖一个万福楼。史料记载楼内无量寿佛一万尊,和珅做了一个预算这么也得一百万两,这惹的乾隆很不高兴,说他只配当个书办,最终和珅恍然大悟,需要三百万两才够格。围绕这个万福楼,两条线在并行。
一条是和珅这样循吏,按照乾隆的意思要有鱼池,还有走廊什么的。和珅投机所好,夸下海口说不拿国库的银子也能盖完。思来想去,开始搞募捐,这京官捐钱才不到100万两,和预算差远了。和珅收留了王亶望的小妾,小妾拿出一枚首饰说这么也值五六万两,闲谈之中说这京官油水还不如地方官多。这才解了和珅的燃眉之急,于是把捐款扩大到了地方官。地方官随随便便的就捐了400多万两,哪曾想被乾隆知道后大怒,认为里面一定有贪官。
一条钱峰和尹壮图这样的清流。从得知300万的预算开始私下吐槽,这得花多少钱,用多少工人挑银子。京官都捐款了,自己竟然拿不出来多少钱,钱峰是乾隆朝里唯一敢和和珅针锋相对的,而且是正面硬杠,二十余年的为官生涯,都在与贪官做斗争。临死时还在枕头还有一张的参奏和珅的草稿,列举了和珅20余条大罪。史实里他没有自杀。这样的人,可能把是非看的清,活的比较沉重,不到60就病死了。尹壮图这个演员在《走向共和》演康有为,史上是上书反对议罪银的人。
钱峰一下子状告十多个地方大元,这和《雍正王朝》里百官行述,《大宋提刑官》里刁光斗的八口箱子一样,如果按照钱峰的办法就去做,会引起朝廷塌方。乾隆与太后谈话里谈起内心的隐忧,说贪官之弊不能根除。太后以家室比国事,说不能把所有儿子都撵出去吧!这乾隆纵然想整顿朝纲,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和贪官集团妥协,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其实乾隆不知道制度的本身造就这样的贪污,他本身就是最大的贪污犯。雍正一朝就有“养廉银”,这是让官员贪污合法化,那么“议罪银”,官员犯罪合法化。和珅虽然这里渐渐腐化,却能帮乾隆解决财政问题的,钱峰和尹壮图之流虽然清廉,却不能“解君父之忧”。
四,山东巡抚国泰案
此时的乾隆还不算糊涂,为了自己的私欲去罢黜忠良,那样会江山不稳。也不能完全同意钱峰的话,如果都查实了,谁来当官呢?先维护稳定,不扩大打击面,又不能阻挡钱峰的言论。其实与和珅的对话,和珅已经说明了,钱峰不懂策略,这样大张旗鼓的告,地方大员不能说没有准备。这是乾隆另一个顾虑,贪官抓了,如果不能如数追缴失去的银子,这才是关键。乾隆需要的忠于自己的私心,又能把事情办的漂亮的官员。
果不其然,钱峰作为钦差,几个省都没有查出半点问题。皇帝借太后大寿宴请地方大员,学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乾隆这杯酒敲打是地方大员,并且当着面的赞赏钱峰的忠心,说别人捐的是钱,钱峰捐的是忠心。
乾隆的举动和《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嘉靖对海瑞说的话一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嘉靖说:“君既不是山,臣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只要朕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和珅猜透了乾隆的心,杀一两个贪官,给其他地方大员以震慑。乾隆再次派和珅和钱峰专查国泰。和珅和钱峰不是利益共同体,同去的刘墉是第三方观察员,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道。国泰反咬和珅,说那按照和珅的指示,借钱充库的。陈锐的眼神真的绝了,在大殿上,乾隆让钱峰查抄国泰家发现和珅写国泰的信读一遍。原来内容不过是墨宝之事,没有什么通风报信之事。和珅到底给没给国泰通信,请观众自己去猜?和珅没有漏出马脚,这就是乾隆认为的能臣。
国泰结案后,钱峰和尹壮图外放,和珅加官进爵。
五,乾隆下江南
十集以后乾隆就为下江南做了一系列的部署,不过电视剧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下江南之时还加了一个影视熟人纪晓岚,其实是纪晓岚主要的任务是编撰《四库全书》,并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么受乾隆恩宠,也没有陪乾隆下过江南。在不影响大的故事脉络下,改一下人物,为了方便让观众理解。
下江南,反腐,议罪银,文字狱,红颜美女就一个一个串联了起来,再一次突显了乾隆的政治手段。和珅从十格格那儿看到乾隆刚刚写就的《山东即景》一诗,顿悟乾隆要走水路,给前来探听消息的河南巡抚苏纪一个错误的消息。乾隆又借十五子永琰和十格格之口,以国泰案中假信一事提点和珅,朕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张一弛,可谓的宽严相济。
这下江南是表达物质的盛世,乾隆自己想不到他的南巡本身就是劳民伤财。苏纪为大修跸道和普道昭造百里长堤,为了政绩而百姓生死于不顾,可谓是趁机横征暴敛中饱私囊。苏纪成了“议罪银”制度的第一个受罚,这群官僚摸不清皇帝的心理,行宫奢华不行,装扮寒酸也不行。
乾隆要放松心情去了老臣曹元龙的庄园,要远离纷繁的政务,突然羡慕这个退休官员。焦晃的台词充满磁性,在曹元龙的庄园里,诵读了苏轼的一首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不过编剧引用的这首词和乾隆心情不一样,不如改一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苏轼的这首词,是被贬官后,那种得过且过消磨情绪。
和曹元龙的对话里,发现汉族文人内心对满族统治仍有不服,他要在精神上消灭一切异端思想,要达到一种完美盛世局面。在物质盛世的另一面,也要做到精神上的盛世,曹元龙是剧里文字狱波及的第一文,曹元龙历史上没有这个名字,历史上的曹家在雍正年已经被抄家,乾隆不可能去看这样的一个老臣。此时的曹家早已经一蹶不振,曹家后人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写了一本书叫《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