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一期不落的看完了,发现易立竞的态度其实是根据嘉宾的状态改变的。
比如这里气氛最欢乐的两个歌手的访谈,黄龄心理年龄很低(?),看待事情的角度、习惯和心理都与普通人不同,有种远离人间烟火的纯真,主持人就会像对小孩子一样对待她,问出树懒公仔跟你多少年了(。)这样的问题,再比如郁可唯的访谈,慢热,前期好像有点困()没发挥出完整的感觉,后期整个兴奋起来狂讲相声(不是),主持人就跟着她一起笑,甚至会配合对方反客为主的采访这样,我觉得她本质并不那么冷静,如果可以,或许也是个有趣的人。
包括对温柔不善交际的姐姐,张含韵、金莎、王丽坤她们几个的访谈,也是温和克制的询问,我印象深刻的是金莎落泪时她温柔安抚的眼神。这些无疑都不是面无表情冷冰冰的。
其实我个人从一开始就觉得她的态度并不差,声音始终平稳温和,对嘉宾们也并没有恶意,只是问题太尖锐,让人防备……况且这种访谈方式的确挖掘到了更深的东西,姐姐们看起来似乎也都聊得很开心,如果她真的像许多人诟病的那样冷漠,姐姐们怎么会对这场访谈意犹未尽,甚至表示没有聊够呢?想必有很多都是藏在镜头后没有展现出来的内容吧。
看到短评里许多不喜欢某个姐姐的评论,我个人是不赞同根据镜头前展示在屏幕上的一两句话就断定一个人的性格或阴暗面得,或许因为我没有广大网友那样出众的微表情分析能力以及心理学专家能力,能够从短短几十分钟的镜头中敏锐的捕捉到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也做不到把几十分钟的对话逻辑从头到尾摸个透彻。我只能说,哪怕是我们的身边人,也没有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话语说得滴水不漏的,更没有人没有丝毫阴暗面,人前人后完美无瑕。
我们每个人都并非圣人,看个节目而已,何必为了剧中人的不完美发怒呢?自然,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力,可有的时候我总觉得本末倒置了。
表达是为了表达,不是发泄,我是这样认为的。
说回节目,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两边都是独立复杂的个体。我们活了这么多年,一定认识不少身边人,哪怕是父母亲人的性格经历,都不一定全然了解,为什么就能根据至多不过几十小时的镜头,笃定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的一切呢?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定义》这个节目是为了打破定义,既然如此,在《定义》中为姐姐们套上定义,加上“冷漠无情”“不真诚”“无趣”的标签,是否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呢?
想了很多,想写的也很多,但最后只能告诫自己,请你不要偏颇吧。
因为世界很大。
人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