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作者:nochinova
易立竞,记者,期刊主笔,主持人。
《乘风破浪的姐姐》衍生访谈节目《定义》
第一次知道她的时候,我几乎立刻讨厌她。《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她面无表情,提问犀利,好像对采访对象持有偏见,恶意揣度。尤其你不能说她不礼貌,她只是引导大家往灰暗面联想,感觉很坏。
一个陌生人,为什么让我这么讨厌?疑问太过强烈和蹊跷,我觉得我很可能想错了。确实,搜索后的结论让我意外:网上对她的评价出奇一致,清流,温和,思路清晰,提问深刻。
几乎是怀着十分的好奇,我看了她主持的访谈节目《立场》。
《立场》第一期,与海清
易:【求证观察】“你上次采访的时候说,你有好几年的时间,热衷于买彩票?”
海:“我前两天在台湾看到彩票,我都好想买,我总是能在一个地方发现有卖彩票的。”
易:【体会她的愿望】“那是你当时的希望,对吗?”
海:“真的,就是。万一我中了呢?”
易:【表达领会,求证对方的感受】“你现在这种状态不是中彩票吗?”
海:(想了一下)“是。我非常认可你的话。我觉得我的努力远远没有上天给我的多。”
对最后一个问题,对方明显地停顿思考,似乎受到启发,意识到一个从未想过的事情。这种意外收获,来源于问者敏锐的体察。在她的访谈里,这样的时刻也并不少见。
我渐渐意识到对她的误解,以及问题所在。
访谈时,语言的服务对象不是语言的主人,而是真相。易立竞的采访风格,反映的不是她个人的个性,而是作为记者的立场诉求。但正因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是用语言来判断人,她的采访风格也给自己引来了许多误解。
我认为我的人生一直在修行,我希望能够走进对方的灵魂中,因为那样会看到更多的真相。
易立竞
易立竞的采访模式,是她达到真相的方法:不迎合、不轻薄、不盲从、不回避。这四个不,也是她的节目理念。不仅仅停留在谈笑风生的层面,提真问题,深度访谈,用让被采访者有些不舒适的提问激化思想的深度。同时,她刻意训练自己让情绪更平稳,做一个平静的人。这场自我修行的初衷,同样是为了看到真相。
手术刀式剖析与心理诊疗式引导,也许招来了误解,但更多地收获了来自被访者的好评、惊叹与赞赏。她的会提问,也让对方感叹:“要把真实的东西都爆料出来了”。看过她的节目,我了解到,其实她获得真实的途径,并非犀利提问,而是对问题和思考的引导,对充分表达的鼓励。当然,也需要在访谈前做足功课,抓住也许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的关键点。
在与京剧演员王珮瑜讨论张国荣的离去的2003年时,王说知道张国荣走了,她莫名其妙地哭了3天,害怕自己一个人待着,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不能听他的歌、看他的照片,不然就会止不住地流眼泪。
与王珮瑜
随后,王自己解释说,这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但还是无法具体地说清其中的联系,只是觉得很多事情无法用除了眼泪的方式表达。易问道:“比如说张国荣,你说在他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什么样的故事?”
王:(想了一会儿)“有很多人不理解他。”
易:“不理解他哪一方面?”
王:(有些犹豫)“我不知道。他的离去打动我的,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王珮瑜以外,没有第二个人像我一样地懂他。我的知己没了,所以我很难过。”
易:“你觉得你在哪方面和他是知己?”
王:“人戏不分。这个部分我非常懂。”
经过引导,被访者的回答慢慢变得坚定,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更为清晰的答案。这个过程,似乎更像一个思维训练,一个人与自我模拟对话、自问自答的训练,从无从说起到理清头绪,不加以评价,只沿着感受的脉络找到答案的中心。
她说这样的深度采访,需要借助共情才能实现。共情的要求,不仅仅是投入到对话中去,更需要细腻的情感,敏锐地体会和深切地理解被访者的感受,让对方感觉到懂得、接纳和善意,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真正成为访谈的同行者。
我们可以看到,她经常用情绪词提问,兴奋、满意、遗憾、落差、困扰、打击、无所谓等等。从关心、理清对方的感受开始,了解对方感受背后的价值观。同时,她几乎不下评论和判断,更多的是用疑问给予反馈,用领会与理解来求证,从而引导问题走向真正的核心。当然,她的反馈也意外地帮助了很多人:更深入了解自己、意识自我,打开思考的新局面。
最后,再说面无表情的访谈状态。区别于心理学上传统的分离疗法(clinical detachment),即医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作为一面镜子,让对方投射情感从而作出诊断,易立竞并没有刻意地与被访者保持距离,因为距离会远离坦诚。
她或许一直表现地很平静,有时微微一笑,但克制的目的不在于避免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对方,而在于让自己不陷入情绪的困境,更清醒地做访谈的引导者。
易说,多年记者生涯,遇到过被带进对方的情绪当中走不出来的情况。如果情绪无法发泄,有时会变成生理上的疾病,内化进去伤害健康。我想,这样努力练习保护自己的人,其实才是真正准备要深入战场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