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电影《斯特凡大公》是中罗关系处于亲密阶段,引进中国的一部战争影片。
当时的罗马尼亚电影业,与欧洲依然维持着接触,一直与欧洲电影界保持着合作关系,因此,当时的罗马尼亚电影带有鲜明的欧洲电影特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可以说是通过罗马尼亚电影这个窗口,能够鸟瞰到欧洲电影的发展进程。
《斯特凡大公》改编自小说作品,同时,也加进了当时罗马尼亚的时代思潮,那么,电影《斯特凡大公》究竟改编自传记类小说《斯特凡大公》还是同一作者所著的长篇小说《吉德里兄弟》?
传记作品《斯特凡大公》与《吉德里兄弟》都出自罗马尼亚著名作家萨多维亚努之手。
萨多维亚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出版界出版过“选集”的作家,可知其地位重要。
他所著的《什特凡大公》,1980年出版过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而《吉德里兄弟》上下册则在1985年出版。
出版这两部作品,应该与当时的中罗关系处于相当友好这一因素有关。
按道理,电影《斯特凡大公》似乎更应该与传记作品《什特凡大公》有着密切关系,但有意思的是,电影《斯特凡大公》的情节线索,包括人物设置,都是从萨多维亚努所著的长篇小说《吉德里兄弟》里移植进来的。
萨多维亚努的传记作品《什特凡大公》中译本12万字,薄薄的一本,而且也不能称之为小说作品,更应该属于纪实文学。
这个传记作品里,没有什么心理刻画,只有历史学家的叙事综述。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迅速在中国连带着跟风出了一本文笔、语言及细节都基本相似的历史著作,这就是1984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署名为郭庆云的《罗马尼亚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一书。
这本书,不过是把罗马尼亚作家的原著进行了中文改写,由此可见,传记作品《什特凡大公》只能算是一本历史读物。
而《吉德里兄弟》就不同了,这部六十多万字的小说,描写了社会风情、自然风景、人物心理以及绘声绘色的人物对话,展现的社会深度与广阔性,都是让人叹服的。
萨多维亚努的传记作品《什特凡大公》里所提到的斯特凡大公的身边的重臣,一个没有出现在电影里。
而《吉德里兄弟》里的斯特凡大公所依靠的贵族,却在电影里悉数亮相,构成了电影里的情节主体。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电影《斯特凡大公》是改编自《吉德里兄弟》而不是萨多维亚努的传记作品《什特凡大公》。
萨多维亚努的传记作品《什特凡大公》也有它的可读之处,就是能够对斯特凡大公的反抗侵略的动机有着更为明晰的说明。
在《什特凡大公》一书中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之所以发动向斯特凡大公所在国家的进攻,是因为斯特凡大公插手了瓦拉几亚的内政,把瓦拉几亚的大公拉杜给赶跑了。
他还把拉杜的妻子与两个女儿给掠夺了来,作为人质,而拉杜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保护对象,斯特凡大公竟然在太岁爷头上动土,奥斯曼帝国自然容不得沙子,派出大兵,向斯特凡大公所在的摩尔多瓦公国压来。
于是,斯特凡大公不得不迎战奥斯曼帝国,从而发生了电影《斯特凡大公》里表现的那一场发生在1477年的瓦斯卢伊战役。
电影《斯特凡大公》里,简略了时代背景,强调了斯特凡大公身上的反抗侵略的主题,把引发战争的前因后果,都作了隐讳性的遮蔽,这样斯特凡大公便鹤立鸡群,无可指责,顿时,一个与当时的罗马尼亚巍然屹立的形象相对应的民族英雄诞生了。
在传记《什特凡大公》里,还描写了斯特凡大公与吸血鬼德古拉原型弗拉德的惺惺相惜的关系。
这个弗拉德的最为触目惊心的残忍之处,是他把抓到的俘虏,施以“穿桩”的酷刑,就是把人体从高处扔到尖桩上,穿透身体,血雨腥风,惨不忍睹。
所以,弗拉德获得了一个绰号,叫:“尖桩”,现在通行的译法叫“穿刺”,想想这种酷刑,都觉得毛骨悚然,浑身要打寒战。
弗拉德后来就被传说幻化成为吸血鬼德古拉的化身。
不过,现在好莱坞电影也在为坏人寻找正当的理由。
《金刚》在好莱坞电影中,从开始的恐怖幻影,逐渐变成了温情脉脉的人性象征,反映了这种艺术化的发展走向,包括中国的《画皮》里的女鬼,现在电影也挖掘出了女鬼身上的多面性格。
“尖桩公”、“穿刺公”恶誉的德古拉在好莱坞新拍的《德古拉元年》变成了一个值得同情的形象,他为了迎战强大的敌人,不得不自残已身,变身为厉鬼,利用鬼怪的超自然力量,来对付庸常状态下难以面对的强手。
可以把这看成是恐怖分子的一种策略,所以,德古拉的舍身忘我、获得强力的选择,也具有能够理解的宽宥动机。
《什特凡大公》里,“尖桩公”帮助了斯特凡大公成功复位,应该说是斯特凡大公的恩主,但是后来“尖桩公”挑战匈牙利国王,导致匈牙利大兵压境,命悬一线。
这时候的斯特凡大公看到自己的恩公危在旦夕,本来应该出手相助,但是斯特凡大公却袖手旁观。在《什特凡大公》一书中,对此作了解释,说是“个人友谊是个人友谊,但作为基督教战士的责任那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斯特凡大公有着更深远的宗教考量,这样,他就坐视“尖桩公”失去王位的宝座,四处逃亡。
因此,《什特凡大公》可以让我们看到斯特凡大公与德古拉的微妙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更为盛名传布天下的德古拉当年所处的时代纵深与纹理。
但是,这一切在电影《斯特凡大公》里并没有呈现,显然,传记《什特凡大公》里记述的黑暗的层面,是当时的罗马尼亚当政者所不需要的,在电影《斯特凡大公》里,只要呈现出斯特凡大公抗击侵略者这一颠扑不破的主题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问一下,我们现在读罗马尼亚的文学有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罗马尼亚电影《斯特凡大公》当年在中国的公映,得益于中国与罗马尼亚一度时期的亲密关系,时过境迁,这个巴尔干的小国的文学,早已逝去了它的吸引力,我们读这样的作品有什么价值呢?
实际上,我们从萨多维亚努的小说《吉德里兄弟》里可以看到巴尔干地区因为战祸年年,而生成出的特有的这个地域的民族心态。
《吉德里兄弟》下册631页里的一段议论可以说是对中欧民众习性的一种概括:“千百年来,从匈奴人到鞑靼人,这些刀兵之灾使苦难的人们懂得:不要固守家园这种习惯比听天由命,让上帝决定生死这种古规更重要。”
我们再看看为什么欧洲会出现玄幻文学这样的一种类型:“人们可以找到财宝;他的幸福取决于偶然遇见奇迹,而不取决于哲学家侈谈的什么劳动、恒心等空话。”(632页)。
这种民族性格,是否今天仍然可以在中欧国家地带里经常看到?如果我们从文学里的历史透视中,能够捕捉到沉淀在血脉中的民族共情成份,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许多云山雾罩的历史与现实。
在书中的第1002页,提到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国家的贵族,写道:“我认为他们反复无常,仇视外国人,傲慢,总是想要探听客人的底细,以便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情。”
这些对民族性的剖析,不能不说可以帮助们了解那些我们看不懂的事实存在。
因此,萨多维亚努的文学作品,今天依旧有其供我们阅读的价值。
而事实上,萨多维亚努在罗马尼亚依然是一个作品热销的作家,反映出萨多维亚努的作品,具有了穿越社会转型屏障的永恒属性。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