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连着昨晚中岛哲也上一部《渴望》,今天再重新看了这部。当时第一遍观看结束立马抽出手机给了五星。观感非常好,无论恐怖惊悚元素,还是人性复杂多面的展示都触动到我。并且影片留下了许多处在脑中回味,反复琢磨。所以借着机会二刷希望能够解答第一遍观看时困惑和不解的地方。那时心里想的是自己还没有把握住密度极大的信息背后导演所想表达的内容。但通过仔细观赏,发现内容其实就是第一遍所看到的那些,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只是导演没讲清楚。。
所以确实并不是一部经得起多刷的片子。再结合昨晚同样第一观感很不错,导演另一部作品《渴望》。可以明确看出一些端倪。导演是拍摄广告出身,不知道是否指导过MV。总之他有能力调用快速凌乱的剪辑,花哨的导演技巧如升格镜头,人物动作的摆拍反复回放,加之音乐的选用(品味不错),制造一种极为个性充满仪式感的影片风格有效打动观众。首先快速剪辑和丰富信息让你在第一遍注定思维无法跟上,就不再过多考虑逻辑层面,多半是在感性中被影片碎片化画面之中传递的情绪牵引。一方面导演技法足够华丽,另一方面导演写的内容就单单是能把你惊呆的程度,常常被打破三观。更重要的导演利用剪辑往往也不喜欢只塑造单一种情绪,而是反复横跳,游走在多个极端情绪之间,大喜大悲,起伏不断。饱有趣味的台词动作,邪恶的情节发展,单纯美的画面,风格多样的配乐时常被串联组织在在短短几秒的影片时间里,真给人以精神错乱之感。导演再玩的欢脱一些如《渴望》在一些时刻完全放弃情节甚至会有一些间离效果,带有cult片的味道。而如《告白》中每个人都疯疯癫癫,学校像是阿卡姆疯人院,犯罪生死无人追查等一系列不合理之处都不会被观众放大。而会放大眼球紧盯着屏幕,沉溺在影片情绪中。
到这部影片本身。第二次打开主要目的是解开鬼怪勾连的具体动因以及审视我初看所认定导演在做的人物形象刻意反转。影片开始即是先放出高潮段落,鬼怪第一次也是唯一次以实体形式袭击男主。而这中间戏剧张力达到顶峰是在男主按照手机那边驱魔师的吩咐,打碎家中镜子,封存好一切刀具,静候鬼怪到来关头,房间内一角的座机传来同样是驱魔师的声音命令他捡起刀作抵抗状态。男主犹豫不决时被鬼怪腰斩,全片死法最惨。
很多人说这一段受《哭声》影响,男主相信任何一方,都不会酿成最终惨状。不妨复盘一次:手机里声音指令为打碎镜子,封存刀具,迎接鬼怪进屋,再由驱魔师进一步处理。座机里传来指令是捡起尖锐物品。两种看着是恭迎和抵抗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但仔细想,其实这两种方法本身都有合理性,且两者都有相同执行依据。即鬼怪的确是反感镜子和尖刀。但矛盾的点在于这两条分别是由谁发送。影片后半段驱魔师亲口说出:“就算对手是邪门歪道,也要把它当作神明来恭迎”。所以手机里的声音更像正真驱魔师的态度,可这样一来,座机的声音则必会为鬼怪所伪造,那么鬼怪为什么要让男主举起自己所厌恶的刀?另外就算鬼魂真的来到,驱魂师就能隔空施法,对抗邪灵吗?正反两方面都说不通。
男主捉襟见肘的维持中产阶级的体面,在朋友圈展示美满的家庭生活。在任何场合都笑面盈盈,即使是面对病危的同事,出轨对象也都是以笑容化解。就连死去之后变为鬼魂也还是乐观的态度与人交谈。当极力逃避糟糕破败的一面生活,只去接受和表现美好欢快的一面了。到一定程度就虚假。鬼怪多次重复:“因为你是个骗子”。而男主这一性情正是来源于他的母亲。电影开头在一次实际上充满尴尬与不和谐的家庭聚会,男主母亲却无时无刻都在对女主说客套话。表面的柔和隐藏着脆弱的情感关系。
女主从前半段标准受害者的姿态到后面一步步揭示出她内心早就蕴含不满,压抑负面情绪。婚内出轨,当着孩子面前。人物形象经历一次反转,她拼命脱离,不想成为母亲病态的摸样。最终却完全沦为母亲的影子,甚至堕落的更加彻底。千回百转之后,所有人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 这是导演所想表达的核心。这一主题在导演前五部长篇都有体现。只不过,如果是枝裕和在直接拍摄家庭内部,中岛哲也则借其他类型片的壳侧面描写家庭关系。再次印证那句话:“一位作者导演的一生都只在拍一部作品”
影片结尾在阴森灰暗了一整部后突然给我们展现了小女孩的内心。现实世界有多少血浆喷溅,她全部化为蛋包饭上的番茄酱。经历所有人们之间彻骨的恶,鬼怪缠绕,父母双亡。最终三个表面生活一团乱的人走到一起,却有了真正内心的交互,组成新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