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这是1994年上映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鲁上校不满当局屠杀印第安人的政策,辞职不干了。在蒙大拿州的印第安人聚居区整了一处农场,卖牲口为生。他有三个儿子:艾佛瑞、崔斯汀和山莫,都不是省心的主儿。三人一同入伍去参加一战,按鲁上校的说法:“我们的儿子背井离乡,去捍卫他们从没见过的英格兰。”结果山莫战死在沙场。崔斯汀因为没有能保护好山莫一直纠结,便告别了他钟爱的女人苏珊去世界游荡。苏珊等他几年未归,守不得寂寞嫁给了艾佛瑞。此时的艾佛瑞风光无限,不仅赚了钱,还进入了体制。可是这样的状态使得艾佛瑞、崔斯汀、苏珊和鲁上校都不快乐。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影片展现了兄弟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苏珊是山莫的未婚妻,可是自从山莫将他带回家中的那一刻,艾佛瑞和崔斯汀都同时爱上了苏珊。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那么苏珊一定是相夫教子,和山莫过上平静的生活。而动荡的世界造成了他们一家动荡的生活,山莫去世后,艾佛瑞和崔斯汀都向苏珊示爱,苏珊却选择了崔斯汀。为此,艾佛瑞很失望,问苏珊:“崔斯汀一向狂放不拘,你爱他这样子是吗?”苏珊回答:“是的,我想是的。”
为什么会这样?苏珊给外界的印象是温文尔雅,聪慧善良。可实际上,她埋藏着比崔斯汀更加狂野的心。崔斯汀游荡世界,一方面是因为对山莫的死始终心怀愧疚而自我放逐,同时崔斯汀也是向往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崔斯汀游荡几年后,最后还是如“一刀”所说,“他会回来的”。而苏珊则不同,虽然她不是崔斯汀那样的行动者,然而她对自由的向往,对自己所热爱的人,对自己的信念的坚守,是义无反顾不计后果的。
她可以容忍崔斯汀的抛弃,可以嫁为人妇,可以假门假事的发表妇女权益的演讲,却丝毫没有动摇她内心的狂野。
她对崔斯汀说:“我仍梦想我是你孩子的母亲。我希望她(伊莎贝尔)死去,甚至我也想山莫死。”她所坚持和相信的就是那个太长久的“永远”。为了这个,她可以无视法律的禁锢,她可以超越常人所信奉的道德,她可以用生命去证明她的信念。
看到这里,在震撼之余,我不知道对她是该失望还是该敬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末路狂花》中最后的场景。
影片中的复仇是用三种情景的镜头交替叠加来体现的。崔斯汀刺杀杜氏兄弟,德加枪击杀害伊莎贝尔的凶手,苏珊的最后决绝。仔细想来,他们面对的都不是具体的仇人,而是向现行体制的宣战。用拳头,用步枪,用自己的生命,为这燃情岁月增加辉煌。
影片最后,极度失望的艾佛瑞对崔斯汀说:“我遵守所有的规矩,神的和人的规矩。而你并没守规矩,可他们爱你甚于爱我。山莫、父亲,甚至我的妻子。”顺便说一句,这部影片的风格就是这样,并不去连篇累牍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把问题提出来,让观众去琢磨。
艾佛瑞所说的规矩是无处不在的。法律、制度、守则……,一方面这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规矩去限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不过,在鲁上校的家庭中,从来就是鄙视这些规矩的,也不相信建立这些规矩的政府。鲁上校说:“我看不出使我信服政府的地方,我无法从中得到智慧、常识和人性。”他所说的是指当时的美国政府屠戮印第安人的政策,以及后来实行的禁酒法案。推而广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美国政府之后的种种丑陋表演,联想到人类社会历史上所制造的各种愚蠢的规矩和行为。总之,人类越进步,离人的本性越远。
崔斯汀从小受到父亲这种理念的熏陶,他又是在印第安人的传统氛围中长大,“他听到内心的灰熊的声音”。我们自然不能用通常的观念去衡量他的所作所为。只是觉得他所追求的是人的更大的自由,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更接近人的本性。虽然他的追求并不那么彻底,例如上面所说他游荡之后的回归,以及在听到苏珊的真情表白之后劝说她:“你还是回到艾佛瑞那儿去吧。”虽然有这些“不彻底”,我们仍然能够强烈的感觉到他在野性与文明之间的挣扎。
说到人性,说到底就是人的那种没有任何羁绊的自由。可是,自从人类诞生之后,他们的理性促使着社会去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规矩在限制着人们的自由。这不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吗?
可话说回来,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规矩和限制,人类不是还会处在人相食的野蛮状态中吗?
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越来越有序的社会让人们吃的好一些,穿的暖一些,活的久一些。与此同时,我们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文明”了,也越来越虚伪了。这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求文明和野性的平衡,规矩和自由的平衡,自然和社会的平衡。
影片的主题曲是那首著名的《The Ludlows》。加上不间断的背景音乐,时而悲壮,时而深情,时而哀伤,时而激越。非常好!为影片增色不少。
虽然在情节上,有些地方显得牵强,却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来带动整个影片情节的发展。很成功。
本人评分:7.0。